公元前124年,車騎將軍衛青率領六位將軍領兵十餘萬,出塞六七百裏進攻匈奴右賢王,殺死及俘獲共一萬五千人。第二年,衛青率領六將再次從定襄郡北進數百裏,殺死及俘獲匈奴一萬九千人。這兩場戰役是衛青真正的成名之戰,也是軍事史上遠程奔襲的楷模,為漢朝政府出了一口壓在身上幾十年的惡氣。

但是從財政角度上來看,漢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後,僅賞賜給立功將士的黃金多達二十多萬斤,折合二十多億錢。而當時每年供養中央官吏的工資也隻需3千萬錢。這還不是全部,投降的數萬匈奴還手裏到了優待,吃飯穿衣全都由漢政府提供。

除了賞金,還要解決馬的問題。當時全國的馬匹數量也就在十萬至幾十萬之間,現在一場戰役就把這個數字消耗的七七八八。為了恢複和增加馬匹數量,漢武帝將數十萬中原百姓遷去關西養馬。在最初幾年百姓無法自力更生,需要政府接濟,這又消耗了無數錢糧。

為了應付巨大的支出,主管財政的大司農拿出了國庫所有積蓄,耗空了文景兩代皇帝積累的豐厚家底發現錢還是不夠,最後漢武帝隻好下令大規模賣爵,籌集了三十餘萬斤黃金補窟窿,而買爵者可免除一定的人頭稅,還能當吏,甚至當官,這也是漢朝吏治敗壞的標誌性事件。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生入死連續兩次進攻匈奴,漢軍一萬兵馬打的隻剩三千。先轉戰河西走廊,繳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不久,霍去病再次孤軍深入殺敵三萬,匈奴渾邪王被打得受不了,索性率部歸順了漢朝,匈奴分、裂。

這一年漢政府的財政支出司馬遷給出的數據是上百億錢(《史記·平淮書》:是歲費凡百餘巨萬。這個數字甚至超出了前幾次對匈奴戰爭花費的總和,是政府一年全部財政收入的好幾倍!

就在大司農為財政收入頭疼的時候,漢朝在漠北取得了更大的勝利。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餘,兵分兩路,跨漠長征出擊匈奴。

聯軍最終直搗漠北,完成對匈奴的重大一擊。霍去病更是打到了今天位於蒙古國的匈奴腹地狼居胥山,在那裏祭天巡禮,這也是成語“封狼居胥”的由來。據史料記載此役共斬殺匈奴合計八九萬人。

勝利的背後是武帝政府財政的再次瀕臨崩潰:這次戰役損失馬匹十多萬,而為了獎賞出生入死的將士又封賞了黃金五十萬斤,折合50億錢,超過了當時政府40億錢一年的財政收入。

武帝時期,漢朝對匈奴的作戰形成了“出戰,財政危機,休養生息,再次出戰”的循環。但是國力也在這種循環反複中不斷被削弱。武帝晚年派李陵北進時,隻能給五千步卒,結果遭匈奴騎兵追攻覆沒,證明馬匹經久戰消耗巨大,漢軍不得不停頓攻勢以恢複經濟並補充馬匹。

由此可見,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不斷地勝利是建立在高昂的成本之上的。空空如也的國庫,接近崩潰的財政,逼著漢武帝隨後進行了一係列財政改革。

可見,戰爭,就是一個噬金巨獸。是一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

曹操和劉備無疑也看到這一點,所以才急著來打,兩個全收拾一頓力有不逮,時間也不夠,劉稚就決定給曹操來個狠得,誰讓曹操、比劉備強大,曹操又從南方得到士兵補充,這一回看你還能補充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