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尋金礦(2 / 2)

劉稚上一世去那裏旅遊過,對那裏得記憶非常深刻,曾經感歎自己要是趕上闖關東那個年代,也要來這裏淘金。現在,也是闖關東,隻是這裏還屬於人類沒有開發的處、女地,到處都處於原始地貌,隻要能找到老龍口,自己就不會再為錢發愁。

劉稚忽然想到:自己為錢發愁,其他諸侯呢?

揚州、荊州、益州富饒之地就不必說了,袁紹也是老家賊,加上乃是四世三公之後,家資巨厚,而且袁紹掌權已久,在金錢上應該早就鋪開路,不像自己,從一個小小的中山國開始崛起,迅速擴大,雖然成為一方諸侯,但是底子太薄弱,真要說起來,自己還是暴發戶。

至於曹操就不必多說,曹阿蠻為了解決軍費問題,直接成立摸金校尉,挖墳掘墓,將曆代皇家王侯的墓室盜掘一空,自己不能學習曹操這非人類的一手吧?

在三國爭霸初期,曹操的勢力範圍仍然很小。有些時候,打下的城池往往還沒來得及休整,就已經換了新的主人。地盤"朝秦暮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誰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占領的地盤上盤踞多久。於是,打下的城池經常被洗劫一空。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很難實現休養生息的目的。

軍閥混戰使曹操的大軍無法長時間休整,也使流離失所的農民看到春種卻等不到秋收。這好比剛剛做好的一鍋飯,轉眼間卻變成了別人的盤中餐。於是,在短時間內籌到軍餉成了諸侯們四處殺伐攻戰的先決條件。

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餉問題,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盜墓這個古老的行當上。眾所周知,西漢中期,經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的繁榮使得當時厚葬成風。這也就為曹操偷墳掘墓,盜取金銀財寶以充軍餉提供了條件。"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類專司盜墓的官職在曹操的軍隊裏便應運而生。

按常理來說,這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胸懷天下的曹孟德,隻要軍隊能吃上飯、打勝仗,哪裏還在乎背上罵名。

袁紹手下的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袁紹攻伐曹操前發布的檄文中說:"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篇文字成為古今檄文的名篇。據說正犯頭風病的曹操看後,驚出了一身冷汗,頭立刻就不疼了。

看到劉稚望著遠方發呆,趙愛兒道:“大王在想什麼?”

劉稚回神,“沒什麼 ,在想老龍溝的具體方位。”

趙愛兒道:“大王,臣妾久在遼東地區行走,也沒聽說過這個老龍溝,大王,在蠻荒地帶,尋找一個沒有知道的地方,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事,大王可否能再找一位向導?”

劉稚道:“如果真有一位向導,老龍溝的黃金豈不要就被人挖掘的幹淨?走吧,本王有信心找到老龍溝。”

事實與劉稚的想法背道而馳。

要找到金礦,首先要道黑龍江邊,這個很好找,這麼一條巨大的河流非常顯眼,很快,劉稚一行就達到江北,這個時候依舊冰凍三尺。

劉稚辨清方向,順著黑龍江向東開始尋找,這一找就是兩個多月,卻是一無所獲。

在劉稚的記憶中,老龍溝那裏樹木繁茂,有很多千年古樹,幾百年的大樹更是隨處都是,但是,這個時候這裏完全是原始風貌,到處是數千年的古樹,劉稚再按照記憶尋找老龍溝根本就找不到,這把劉稚給急的,再找不到,自己隻能回去,一來一回,耗時巨大,自己不能被這件事拖住。

劉稚將十名向導聚起開會商議。

這十名向導都是諸葛瑾找來的,他們是遼東地區的采藥人,常年在深山老林中行走,諸葛瑾把他們聚集起來找這個地方,也算是盡了全力。

劉稚道:“本王再把老龍溝的地貌特征講一邊,大家再想想還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劉稚仔細講,十名向導仔細聽,等立足說完,十名向導都沉默了,片刻後,一人道:“大王,小人等能想到的地方基本都已經說出來,大王說的地方,小人確實不知道。”

劉稚耐心的說道:“再想想,顧名思義:老龍溝,應該外形與龍有關係,本王記得最突出的地方——老龍溝最高點有一個很像臥虎對策山頭。”

趙愛兒忍不住失笑:“大王,那裏更應該叫老虎溝才是,怎麼會是老龍溝?”

一名向導雙眼一亮:“大王,如此說來,小人倒是知道一個地方與大王所說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