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孫瓚死後,張燕與袁紹的矛盾更加激化,展開直接軍事衝突。值得一提的是張燕取鄴城。
張燕趁袁紹攻破公孫瓚的間隙,奇襲攻取鄴城,這是他軍事生涯的一個亮點。但也迫使袁紹開始與其正麵決戰。
戰爭結果史書寫的很簡略,但肯定非常激烈。呂布傳中記載:“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那時候呂布已經投了袁紹,呂布之勇袁紹兵卒之眾,張燕竟敢發兵取鄴城,足以說明張燕的實力已經可以袁紹和呂布二人聯手相抗衡。
數千騎兵,在東漢末期的冀州,已經是非常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如果無呂布之助,結果真的不定如何!而呂布“輕慢袁紹手下”也是由於此功,由此可以想見戰爭的困難。
這也是張燕爭天下的最後一搏,失敗後就回山繼續做他的老本行——山賊,直到降曹。袁紹雖勝,尚有呂布相助,都無力將張燕消滅,足以再次說明張燕的強大。
在官渡之戰前期,張燕引兵十幾萬,騎兵數千投降曹操,再一次說明張燕的強大,那時候代表正統的曹操總共有多少兵馬?
所以,雖然兩人交手數次,劉稚對張燕的印象非常不錯。
而對這個郭太,劉稚的印象就很不美好。現在被徐庶這樣一說,劉稚就想起一段記錄:郭大以白波穀為基地,聚眾10萬,北攻太原,南下河東,相當活躍。靈帝死,獻帝初立,郭大與南下的匈奴南單於扶羅騎隊結合,再攻河東。京師洛陽為之震動,太師董卓驚慌失措,急派中郎將牛輔帶兵堵截,被郭大殺得丟盔棄甲,大敗而逃。
這段記錄是不是就指得是現在?真若如此,我可真得小心,詔安張燕更需一試。
“元直,非是某不肯收降二人,而是二將實在桀驁不馴,郭太想當初寧可逃到並州也不肯投降,這個張燕,更是三番五次與某交戰,此時我軍與南匈奴鬥得正緊,他二人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最後出來撿便宜,怎會受降?”
徐庶道:“此一時彼一時,當初主公不過一郡之首,現在卻是一州之首,相差何止千裏?此時二將若來歸,方能顯示出誠意,如果大戰結束二將再來歸,其用意必有陰謀,不足信,現在若來歸,屬於齊心協力共抗外敵,隻要二將此時來歸,主公不計前嫌,重用二人,必能齊心協力擊敗南匈奴,徐庶不才,願麵見二將,曉以利害,引他二人來歸。”
劉稚道:“二人若真心來歸,我必誠心待之,擊敗南匈奴之日,封他們為朔方郡太守。”
“有主公這句承諾,徐庶必定可說服二人來歸。”
“也好,元直此去,先見見張燕,探探他的口風。”
“諾,臣一定謹記。”
劉稚寫下一封親筆信,徐庶帶了一哨官兵,快馬加鞭直奔五原郡。
郭太與張燕兵合一處將打一家,以五原郡大青山為中心四處活動,兩位牛人聯合在一起,兵馬總數也有十五六萬,兩人的小日子過的十分的逍遙快樂。
兩人雖然兵合一處,以大青山為中心,實際上兩人並未在一起,郭太居住在西邊的白波穀,築城白波壘,而張燕卻在東邊的黑月穀中築寨為城,兩人一東一西互成掎角之勢。
徐庶仔細考慮,先奔張燕這邊的黑月穀而來,想當年徐庶和張燕還是有一麵之緣,想當初張燕率領黑山軍縱橫黑山軍縱橫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聲勢浩大,若不是劉稚橫空出世,張燕此時占據黑山,已經成為冀州一極,可惜都因為劉稚的出現,一切都為泡影。
當初張燕也為徐庶的才華折服,想把徐庶留在黑山軍,連孫堅都沒留住徐庶,張燕豈能留得住?
這一麵之緣,讓徐庶決定先見張燕。
簡短捷說,這一日徐庶就來到大青山黑月穀。
“站住!再往前走開弓放箭啦!”寨牆之上士卒高聲斷喝。
徐庶帶住坐騎,揚聲道:“進去稟報,就說故人徐庶來訪。”
什麼徐庶來訪?張燕差點蹦起來,跟徐庶是見過一麵,那時候自己正勢大,徐庶正落魄之時,現在可是形勢逆轉,劉稚官拜並州牧、渤海侯、奮勇將軍,追隨劉稚的徐庶的自然水漲船高。
一拍桌子:“好!某家倒要看看你許元直所為何來!來人,刀斧手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