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見過劉稚啊,隻不過一門心思在徐庶身上,所以對劉稚沒有做過多的注意,現在總算明白徐庶為什麼拒絕自己,原來徐庶已經有了主家,就是最近幾年名聲鵲起的中山世子、忠勇中郎將、安平太守劉稚。
此時此刻,孫堅心中充滿憤怒:一個小毛孩子而已,枉你徐庶自稱大才,卻是大小不分,好好好!就讓你知道誰才是明珠,誰才是頑石。
顏良、文醜、徐晃沒露麵,將軍就要跟自己的軍隊在一起,徐庶也沒露麵,不管怎麼說,此時此刻徐庶見到孫堅麵子上都會有些尷尬,所以隨在劉稚身邊的依舊是懷抱镔鐵戟的典韋。
相比而言,站在魔神一般的典韋身邊,劉稚就顯得太不起眼,這就讓孫堅更生氣,生自己得氣,也生黃蓋的氣。
袁紹和公孫瓚已經先一步上前向劉稚抱拳拱手:“世子辛苦。”
兩方人向劉稚發出邀請函,劉稚真來了,兩人就要進地主之誼。
袁紹和公孫瓚這二人劉稚也是第一回見到,就見袁紹方麵大耳,一派帝王像,不愧是未來實力橫跨青州、並州、幽州、冀州的大諸侯,果然不同凡響,袁紹為什麼會敗給實力比他弱得多的曹操?
雖然先前接連失敗,官渡之戰時袁紹還是擁軍四十萬,世人都不看好曹操,就連曹操麾下眾將一大部分都感覺此戰必敗,與袁紹安通款曲,結果卻是曹操勝了,原因是什麼?
袁紹表麵上外表寬容,內心猜忌,喜好謀略而不能決斷,有人才而不能用,聽到好的計謀而不能采納,正如孟德所言: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即使得到人才又能怎麼樣呢!門下的謀士們互相嫉妒、互相謀害,不能齊心協力共事袁紹。
廢長子而立幼子,這是袁紹又一大錯誤之舉,而這件事的關鍵又在於得袁紹之寵的正妻劉氏夫人。劉氏夫人出身名門,是袁熙和袁尚的生母。袁紹在她的慫恿下立袁尚為嫡。她生性好妒,其他姬妾不為其所容。據說袁紹死後,姬妾們都紛紛被劉夫人誅殺。
袁氏最終的滅亡,非不夠聰明,而是團結不易。團結有團結之道,必須同時站在合情合理的平等基礎上,你讓一寸,我讓一尺,或我讓一寸,你讓一尺。如果非要對手徹頭徹尾投降屈膝,才算團結,恐怕是團結不了。袁尚坐上他不該坐的座位,已先破壞了團結的基礎。在擊敗大哥之餘,還要趕盡殺絕,不肯懷之柔之,逼他走上絕路,更杜絕了團結的唯一契機。
劉稚說:要牢記袁紹失敗的教訓,絕對不能走袁紹的老路。
再看公孫瓚,白馬將軍的大名威震一方,同樣,他也是盛極而衰,界橋一戰,指揮失誤讓威震天下的白馬義從損失殆盡,公孫瓚也從神壇上摔下,從此一蹶不振直到滅亡,公孫瓚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公孫瓚從小便是優越家庭,即使是母親的地位卑賤,也最終當了個郡中小吏。而且他為人正直,聰明伶俐,對人也是禮讓三分。最終也是獲得了涿郡劉太守的賞識,最終還抱得美人歸,得到了劉太守的女兒。不斷的發展壯大,最終做到了中郎將,並且勇猛善戰,一步一步的對抗這北方遊牧民族,戰績輝煌在邊疆也是赫赫有名。
正是由於公孫瓚過於好戰,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一大因素。眾所周知,軍事上的失敗必然有政治、經濟原因的主導,政治上,首先,袁紹集團雖說不上政通人和,但是人才眾多,有許攸,田豐等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而公孫瓚周圍大多為武將。所以在計謀方麵輸於袁紹太多,公孫瓚單憑一介猛夫之力,根本沒法和袁紹抗衡。
再者,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擁有很強悍的政治號召力和行為影響,在袁孫征戰之中,輿論大都會指向公孫瓚,所謂師出無名;公孫瓚的策略不是很到位,雖然他和袁術等大將為同盟,但是盟友幾乎是幫不到他的忙。反過來看袁紹,即使當時隻有曹操一個盟友,卻給了公孫瓚很多的壓力。
最後是經濟,袁紹當時是在冀州,是當時東漢人口最多,經濟也是很繁華,經濟最繁華的富豪之地,而公孫瓚的幽州是在內蒙一帶的山西,人口少環境也不利,資源更是不夠,這也一方麵的降低了公孫瓚的軍隊戰鬥力。這次戰役是公孫瓚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之處,也是這次戰役,最終使得公孫瓚死在了袁紹手中。
現在的自己似乎跟公孫瓚很相像,麾下文有:郭嘉、田豐、徐庶、諸葛瑾,還有未來的臥龍在身邊。
武有顏良、文醜、典韋、趙雲、徐晃、高覽、武安國、邢道榮這些猛將,自打出世以來,未嚐一敗,公孫瓚就是自己的前車之鑒,不能勝的起輸不起,從哪裏摔倒的就從你阿哪裏爬起,學習一下曹操和劉大耳朵外加孫策,這些人哪一個不是摸爬滾打出來的,一帆風順輸不起,還能玩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