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混元一統(1)(2 / 2)

雖說大唐的預備兵也是具有相當戰鬥力,但要說大唐眼下已經用盡了全力,完全是一副外強中幹的模樣,卻也是一個事實。占據了上風的大唐都如此,那比大唐還有一些不如的吳魏更是不要說了:還沒有加入戰局的吳國擁有十萬的正規軍和二十萬左右的預備兵,其主要駐紮的地區分別是建業方麵(兩萬正規軍,五萬預備兵),江夏方麵(五萬正規軍,五萬預備兵),豫章方麵(三萬正規軍,六萬預備兵),冶城方麵(四萬預備兵)。

這是在吳與魏簽訂了協議之後的情況,建業方麵的部隊主要是負責首都的治安和長江防線的防禦。雖然吳魏結成了聯盟,但兩方對此都還是有一些防備的;而江夏方麵則是針對荊州的戰備,要知道東吳可是從來也沒有掩飾自己對於荊州的野心,當然此刻他們對外的說法卻是要以這樣的兵力來防守龐統的東方方麵軍。

至於豫章方麵則是為了應付山越的變亂,這是東吳固有的麻煩了,隻可惜一直都沒有解決,這其中固然有東吳的政策不對頭的緣故,但自己這邊不斷的對山越進行支持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麵;而最後的冶城方麵,則是純粹為了服務江東的水軍,要知道冶城離江東水軍的最大的一個基地泉州基地倒是極近,故江東將這麼一支兵馬放於那兒其用意自是不言自明的。

當然,在冶城的這一部分兵力眾多,可在實際戰力的計算過程中卻完全可以將他們忽略不計——因為全天下都曉得,江東在冶城的這一路人馬卻是專職後勤而不曾訓練的,他們是真正完全的後勤部隊。

“……江東沒有加入戰鬥,戰力絲毫未損,又因為其本身對局勢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吳主孫權還是非同尋常之輩,故對於江東隻可與之騷擾,卻不可直接與之為敵。我看必須把士元那計劃中有關江東的部分刪卻才是,盡管我們實力已是十分強大了,但似乎還沒有同時和江東、曹魏作戰的把握啊。”徐庶很快的明了了這一點,他認為眼下直接去招惹江東這麼一個還算是強悍的對手對自己這邊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

東吳的情況已經是這樣了,那曹魏那邊的情況又是如何呢?三個國家當中曹魏擁有最為眾多的人口,因此他的軍隊也是最為龐大的五十萬的正規軍,接近一百萬的預備兵,以及無數怎麼也無法統計地方武裝,這讓曹魏擁有所有人都無法企及的戰爭潛力。

徐庶知道盡管眼下自己這邊憑借著某種技術上的優勢和戰爭的突然性取得了這場戰鬥的上風,但如果自己這邊將戰爭拖延下去不盡快解決這一切的話,那一旦等曹魏那兒緩過氣來,等待自己的將會是越來越渺茫的勝利和越來越貼近的失敗。這是自己所不願意見到的,所以戰鬥必須迅速的結束。

“……眼下,曹魏那邊的部隊主要被分為這樣幾大塊:北方的河北軍團總兵力在四十萬左右,其中正規軍二十萬,預備兵和地方武裝二十萬;然後是曹真的關中軍團總兵力在五十萬左右,其中正規軍十五萬,預備兵和地方部隊三十五萬;接下來是宛城的南陽軍團,正規軍五萬;而後則是東邊的徐州軍團,正規軍十萬預備兵和地方武裝無數——唔,曹魏和我們一樣都是將部隊集中在邊境啊。這看上去似乎是一個很好很合理的布局,但其中也不是沒有弱點的存在。恩,正如龐統所說的那樣要打敗一舉曹魏,其關鍵就在於宛城。如果我們能順利的突破宛城,那麼以我們的實力完全能在曹魏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拿下虎牢關。到時我們對曹魏的朝廷可就成了關門打狗之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