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1 / 3)

1世界背景:

仙俠世界,圓地方,上至九,下至九幽,諸子百家傳道,三教九流爭鋒,人鬼神妖,光怪陸離,大道漫漫,共求長生。

世界法則:

煉氣士:

宇宙萬物,莫不有氣化而來,氣乃道之顯化,人也一樣,聚氣成人,散氣成鬼,氣乃修行的載體,故追求長生大道的修行人稱之為煉氣士。

靈身:身體分陰陽,肉身屬陽,是人們肉眼可以看得見的,顯性的實體;而事實上,人們還有一個屬陰的陰身,修行中人稱之為靈身,是隱形的,凡人無所察覺,而練氣士主要修煉對象就是自己的靈身,通過積精聚氣來打通靈身的各個通道節點進行修煉,隻不過各家對於靈身的通道節點稱呼不一而已,例如道家稱之為丹田、黃庭、祖竅、泥丸宮、玄關一竅等;佛家稱之為氣脈、明點,三脈七輪等;醫家的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等等。

(注:靈身不離肉身,兩者實為一體,但兩者不是完全重疊,還是有些差異的。練氣士和武者的區別就在於此,武者通過磨練肉身並結合醫家的奇經八脈體係來修行,而練氣士則直接通過聚氣修煉靈身,以求長生。)

修行要義:

萬物求長生,則必修仙道,然仙道一途,其修行最重煉氣,一切以煉氣為本,這裏的煉氣是指的先元氣,人之一身,共有五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浮氣。其中隻有元氣是屬先元氣,也是修煉的根本所在,是踏入仙途的敲門磚。

要講明的幾個要點:

人類的起源:

人乃神之後裔,故有神創人的法,人侍奉神,按照神的指引去生活,直到有一地巨變,神徹底消失。人類繼承的神的血脈逐漸淡化,諸子百家應運而生,王族崛起,自封子,代而狩,大爭之世就此拉開。

史前文明:

共分為兩部分,前一部是已經無跡可查的神靈時期,這一時期,其實整個大陸民族的曆史皆是神族之間的遷移史和戰爭史。後一部是神消失後的後神靈時期,即先人時代,這一時期是最具神靈特性和能力的人類先民統治時期,其中有被後世人類稱為始祖的聖王,有被後世煉氣士稱為始祖的仙,因莫名原因,先人時代結束。(這兩段時期的結束都可作兩處大伏筆,隻看以後有沒有機會填坑了。)

人神鬼:

這個世界的人神鬼有相通之處。

人:有世俗世界的普通人,他們為柴米油鹽而奔波,為榮華富貴而操勞,也有一心求長生的煉氣士,普通人眼中的神仙中人,他們出於世俗而有與世俗之人截然不同;

神:

這裏的神並不是指神靈時代真正的神,也不是先人時代的人祖仙,而是在寺廟中受人們香火供奉的泥胎神靈,或佛或道或城隍或財神,皆是世人眼中的神靈,除了在各自道統已證真身的神仙祖師等,大多是被世俗王朝追封的山水神,方位神,星君,功曹等等,用以維持世俗王朝的統治和玄之又玄的氣運,其神位的真正初始神皆在先人時期就沒矣,神位或名稱是仿照古代親近世俗王朝的道教神譜上設立的各位神位,每個王朝根據各自的機緣氣運分封不同神位,每塊大陸上的神位數目幾乎相等。坦白講,神的設立主要是使得世俗王朝在煉氣士的世界中有一定話語權,以此來製衡擁有神通的煉氣士。(注:在世俗世界裏,人們追求的無非榮華富貴,風花雪月,可在仙俠的世界中,神仙的存在或者煉氣士的出現使得世界的價值觀出現不平衡,人類可以長生的希望足以摧毀世俗中任何階層的欲望,反而不利於世人各司其職的社會正常運轉,所以這裏要出現幾個製衡條件,即煉氣士的人數終究是少數人,而且由於法不外傳,其得到真傳的煉氣士也是極少的,世俗王朝對應的更多的是各家學的普法傳道,求仙一途是逆而行,為地所不容,故其修行途中處處是險境,步步是關檻;修行一事對於資慧根要求極高,非大毅力大智慧大機遇不能入其門,這就導致了兩點,一由於仙俠世界的氣運真是存在,故世俗王朝的當權者皆身負其相應氣運,如若擅自修仙則極易引起自身精氣氣運與王朝氣運的衝突,後果不堪設想;二,當權者可善權謀,卻未必長於修道,修道的門檻之高之玄皆是當權者求長生的攔路虎。)

鬼:

人死後入輪回,未入輪回者化為鬼,這裏正好與靈身相對應,人死之後,陽身徹底停止運轉,肉身逐漸腐爛,而靈身在失去肉身的依附之後,則徹底獨立出來,成為肉眼中無形但又確實以另一種形勢存活的存在,這團類似於能量的存在可以是指為人的靈魂本體。

一般人的靈身離開身體後便發生變化,可以轉化為陰魂,此時的陰魂受冥卒牽引而入輪回;若是煉氣士的靈身或重新找一副肉身廬舍進行奪舍,或滯留人世間,或遊走於其他世界,視之為鬼。

(靈身或者鬼的存在與佛家的修行宗旨相呼應,佛家重輪回重來世重靈魂,輕今世輕肉身。重靈身打磨的佛家,當肉身腐爛時,則是其靈身驗證真果之時,對於大多數煉氣士此道理同適之,肉身去後的靈身能量是鬼是仙是佛,就看生前的修為和道行了,這便是‘純陰為鬼,純陽為仙’的法。)

百家等級:各家分為學家教,例如:儒:“儒學”、“儒家”、“儒教”,儒學是世俗世界流行的一種學,各大王朝的文武百官都有不少人修習儒學來修身治國;儒家是一個階層,凡學儒者,皆為儒家,不管是世俗中的讀書人還是又儒而入大道的煉氣士;儒教是求道者的一種信仰,善養地浩然氣的儒教子弟曆來以大道正統自居的。,三者相同也不同,佛道儒墨皆是如此。

而其餘諸子百家與之相比少了“教”之,因為沒有自家始祖如佛道儒墨一般證道而成,故隻得以“家”自稱,算不上一種信仰,稱不得教。

佛道:

佛與道是仙俠世界極為主流的修煉體係及其信仰來源,道法為先,佛法為後,但後來者居上,且佛法的影響力極其廣遠,傳播迅速。

原因有二:一,與道家信奉今世不同,佛家宣揚來世,認為今生遭罪吃苦是為前世還債,若是好好積善修德,死後可被接引到西淨土享福,或是下世轉世為人享福,這對於禮樂崩潰的世俗世界的凡夫俗子是一個極其能夠解脫苦難困境的思想,迎合了世間人們因為現實的困境遭遇而對信仰的質疑的需求,追求今生長生不滅的道家,不講來世,隻修今生的法反而被大多數煉氣士信若真諦。

二來是佛教注重普法的傳播,講究普度眾生,佛家雖講出世,佛教傳播的思想卻是積極入世,一是拯救,二是普度,不管你是什麼人遭遇什麼事,隻要你願意,佛門永遠為你敞開,皆可度你出苦海,沒有門檻,不講出身,所以得到世俗世界大眾們的認可和信奉。

而道家傳法講究隱於塵世,隨緣接引。道祖遺留的五千字道家真諦就已明示,人分上中下三士,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人生而不同,道隻傳上士。

所以道家孤高,不迎合大眾,傳法隱秘不廣,隻青睞上士,隻喜歡有慧根有資有靈性的人,不教,不勸告,喜歡通過修行和點化有緣人,所以道教高高在上的態度,和消極避世的姿態,注定無法向佛教一般迅速傳播發展。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既是佛教注重普度蒼生,也隻是傳的普法,成為煉氣士的登之途長生之路注定是其秘法,秘法皆不輕傳,所以佛門煉氣士也長念“佛門廣大,卻不度無緣之人”,

佛門內想有成果還要有大毅力大智慧。

而道家收取入室弟子更是苛刻,除了緣分,機遇,還有層層考驗,收三年,看三年,考三年,越高的法脈越是傳承稀少。

(道家傳承繁雜多變,流派甚多,萬年曆史不時有驚絕地之人物開宗立派創教,各路學也是演變甚廣繁多,相對而言,佛家的流派反而清楚有序,卻也被世人譏諷為百寺一麵。)

儒墨:

“世之顯學,儒、墨也。”入世之學中,屬儒墨最盛,並稱顯學,“孔、墨之後學,顯榮於下者眾矣,不可勝數”。

自儒家始祖證道以來,便誕生了儒教,“儒教”又被稱作“聖教”,故儒家始祖亦被尊為儒教聖教主。而儒學是儒家老祖宗推出的學,世俗之人習之可濟世教學,煉氣士習之可入大道正途。

儒教近而易見,故宗之者眾焉。道意遠而難識,故達之者寡焉。道者,萬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來,儒教也。”

墨家與儒家其學術之基本截然相反,這也造成了儒墨兩家推崇者之間無所不在的明爭暗鬥,如果佛道是由大道繼而世俗普法,那麼儒墨則是由世俗學進而入道,世俗王朝帝國綠林江湖以儒理墨規為己任者不可勝數,

墨家倡誌、明鬼、非命。以奉行“尚同”“尚賢”入世,用略朝堂的墨士,以清規嚴法行苦行之修的墨徒,以掌中三尺劍而遊走江湖的墨家遊俠,亦有以奇關巧技獨步於下的墨匠,而掌管祭祀神地祗人鬼之職事的墨祝最為詭秘難測。墨子之徒,“苦節危行”,在朝野用權略以持危應變,處江湖則勞身苦誌以振世之急。

(關於墨家,我想多兩句,墨家在整個中國曆史上都是最隱秘的一家學,究其原因,其學流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收到統治者的打壓,其著作或傳承世人無可考究,造就了現墨家學空有其名的地步,但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家其實算是宗教色彩最濃厚的一脈了,法夏宗禹的墨家再難重現世人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