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墾兵陣亡一人,受傷兩人。”
“海軍陣亡一人,受傷一人。”
戰鬥已經結束了很長時間,“河鯉”號的艦橋上,野戰軍主要軍官們正聚集在一起舉行例行戰況總結和戰果彙總會議。
“步兵陣亡93人,受傷88人。”
負責宣讀結果的還是上次那位統計官員,但他的語氣明顯不像上次那樣平靜。
“炮兵陣亡15人,無人受傷。”
炮兵有一個10斤炮炮組全滅,所有炮手和炮兵護衛全體陣亡,大炮本身也被摧毀了。
“最後是騎兵。”審計官惡狠狠的盯著折彥顏,看的對方坐立不安:“陣亡157人!受傷185人!”
“折!大!人!你們火槍騎兵一共才多少人參戰啊?這種傷亡比例,不想解釋一下?”
“還有3人失蹤。”軍法官也有點繃不住了,如果記憶沒錯的話,草原戰爭結束以後,這一次大概是野戰軍傷亡最大的一戰。
雖說野戰軍並不怕死,但由於帝國軍隊全方位壓倒性的優勢,一次出兵不過1500的戰鬥傷亡超過500(隻算野戰軍),還真有點讓人觸目驚心的感覺。
“是失蹤2人。”折彥顏從軍裝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個小鋼片,輕輕放在海圖桌上:“老張被撕碎了,我找到了他的識別牌。”
這種小東西與地球上俗稱的“狗牌”是一個道理,上麵刻著士兵所屬的番號、姓名、籍貫等信息,主要作用是確定陣亡士兵的身份。
左恒柏帶頭,所有軍官起立,敬禮。
片刻後軍法官代表把它鄭重的收起來。
“如果你們要追究我的指揮責任,不論是什麼,我對此都表示接受。”折彥顏繼續說道:“不過請注意,我下一次還會毫不猶豫的衝出胸牆。火槍騎兵也是騎兵,我們的教條中,一旦上了馬,就要快速機動起來,沒有必須停在什麼地方一說。”
“你就不能因地製宜嗎?那種情況下非得選擇跟那些發了狂的野獸白刃戰?”
“你們也是軍人,應該知道勇敢和氣勢的重要性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
“何況,我們的傳統是‘騎兵經曆100次衝鋒還沒戰死的都是懦夫’。”
“狗屎!”
“尊正。”左恒柏終於發話了,他是指揮官,對折彥顏指揮是否有錯的問題最具發言權。
“正如你所說的,你們騎兵上了馬就得保持強大的機動性,因此我不追究你衝出胸牆的行為。”左恒柏伸手製止了想要繼續指責他的軍法官和統計官,緩緩說道:“但是你們騎兵的教條和傳統得改了!必須改的更加適應新的戰場、新的敵人!你想衝鋒100次就死,我不攔著,但你不能浪費華夏士兵的生命!你們是火槍騎兵,火槍騎兵是什麼時候開始這麼重視衝鋒的?!”
“回到鎮遠後你的任務就是好好想想新的騎兵教條和戰術,年底之前把你的想法上交到兵部去,如果做不到,你就跟今年最後一支後勤隊一起回國去吧。”
如今,華夏騎兵的戰術、傳統都還是幾十年前草原戰爭時期的老樣子,一副老子跟你一命換一命就算賺到,隨時都要拚命的架勢。
其實步兵甚至炮兵也都有這種思想,這就是為什麼步兵標準刺刀術隻有進攻動作,幾乎沒有防守意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