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屍走肉(1 / 2)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寫的《有的人》中的一節,謳歌偉大者雖死猶生,唾棄低劣者行屍走肉。

然而這首詩套在葉寒身上也非常合適。當然不可能是因為偉大,剝去低劣這一塊,他跟一塊“行屍走肉”沒什麼區別。

而立之年,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工作,他的生命裏隻剩下一條狗,一座房。

狗是農村裏最常見的大黃狗,很老了,按人的算法已經是年逾古稀。

它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秋日暖暖的時候,趴在葉寒的腳邊,曬曬太陽,起風了,就挨得近一點,不知道是自己感到冷了,還是怕主人著涼了。

葉寒還記得十年前的那一,自己用裝楊梅的籃子提著剛滿月的奶狗,走進了奶奶的房間,希望懵懵懂懂的它能陪著垂垂老矣的奶奶,解解兒孫不在身邊的寂寞,隻是時光流逝,物是人非,奶奶走了,狗也老了。

房是二層洋樓。時候家裏窮,一家人隻能擠在一座已經有三十多年曆史的老房子裏。那房子早已破舊不堪,尤其是屋頂,灰色的瓦片下麵到處都是細木梁腐爛後形成的破洞,平時都是靠著父親隔一段時間就上去翻修整理一下才勉強支撐了下來。

由此夏季成了他們最擔心的一個季節,因為那時經常下暴雨,刮台風。

下暴雨時家裏人就要準備好些個鍋碗瓢盆,把它們零零散散地放在漏水的房梁下,屋外暴雨一到,屋裏也就下起了雨,淅淅瀝瀝的。

那時候的葉寒最喜歡蹲在裝水的盆子旁邊,目不轉睛地盯著,等水滿了,就歡呼雀躍地端出去潑掉,一場暴雨下來能來來回回跑幾十趟。

台風要是來了,一家人就得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生怕老房子支撐不住,什麼時候突然塌了。來強台風的時候,全家還得搬出去住,一般是住到村頭的學裏。

那些個夜裏,父親和母親總是整夜整夜地不睡覺,剛放亮,父親就披著雨衣往家趕。有一晚,不知從何處傳來了一陣“轟隆轟隆”的倒塌聲,父親一個箭步就衝出房間往家裏奔去,連鞋都顧不上穿。

所以建起一座堅固的樓成了一家人最大的願望。在葉寒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父親就毅然決然地推掉老房子,東拚西湊了二十幾萬,建起了這棟洋樓。

樓上下兩層,八個房間,兩個客廳,內牆簡單的用乳膠漆刷成了白色,外牆則貼著茶綠色的瓷磚,一樓大理石,二樓細木板,延續了農村一貫的裝修風格,簡單、土氣卻又樸實、溫暖。

這樓啊,凝聚了葉寒父母一輩子的心血。

房子建成後,母親時常給它做打掃,還經常一邊心翼翼地嗬氣擦玻璃,一邊對賴在床上的葉寒嘮叨:“寒,等你有了孩子,媽媽就不去上班,專心在家給你帶孩子。”全然不顧自己的兒子連個女朋友都沒有。

“如果老媽看到自己現在這個樣子,肯定又要念叨了。”倚在陽台上的葉寒喃喃著,掐滅了手上的煙,又揮手驅散幾縷飄向房裏的煙氣,母親生前最討厭的就是煙味。

待到煙味散盡,葉寒才轉身進入房間,屋裏的一切都維持著三年前的模樣,絲毫未變,在暖暖的橘黃燈光下,靜靜地散發著陳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