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陽正毒,這是一個處於南北方交界處的偏僻小村莊,離村子不遠有一座小山,整體形狀就像個烏龜一樣的,所以最早在這裏定居的人就把這裏叫為龜山村,全村人口不過百把人,幾十畝田地,主要是以務農來過生活。
易瑤背著半人高的一筐野菜推開了自家院子的木門,這是個用土和少量的磚塊結合的農房,小院子角落圈養著幾隻小雞仔,易瑤基本上每隔兩天會去割一筐野菜來喂雞,因為一筐夠它們吃兩天。
將野菜摘短一些均勻的鋪在小雞群活動地後,易瑤把剩下的野菜翻了翻,在上麵撒了點水後放在院子的陰涼處,這樣可以使野菜保鮮久一點。
天氣太熱了,汗水已經打濕了她衣服的前襟和後背,衣服貼在身上,感覺人越發的瘦弱了。
抬頭望了望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她再次走向水缸處,把木蓋拿掉,用手作勺舀水洗了把臉,把粘在臉上的發絲撥向了耳後麵,露出她麵黃清瘦的麵孔,如果胖一些,再白一些,還算是個眉目清秀的小女孩。
洗了把臉之後頓時感覺燥熱感減輕了很多,易瑤咧開嘴對著映在水缸中自己的倒影笑了笑,抬手用袖子拭去臉上及脖子上的水珠,而後緩步走進了屋裏麵,屋子有三間房,正中間是一間堂屋,右角落是一個土灶台,上麵架著一口鐵鍋,灶口處已被燒的黑黑的。
堂屋正中間放著一張陳舊的桌子及四把矮長板凳,左右兩邊牆都用泥土混石塊隔起來的,因時間很長,泥土與石塊之間都裂了細細的裂縫,倆房間的門是用一塊長布做的,有大大小小的一些拚接痕跡,已經變成灰黃色的,看不見原來是什麼顏色,布的左右邊邊都包著一根大拇指粗的長木條,是用來壓製門簾,防止隨意被風吹起。
易瑤今年十歲,他們一家人住在這龜山村裏,家裏兄弟姊妹一共四個,她排行老三,有倆哥哥和一小妹,加上爹娘一共是六口人,過得還是有點清苦的,雖說不上饑一頓飽一頓,但田裏收成就這麼點,一家那麼多個人,多是吃的稀米粥和饃饃。
易瑤聽大哥說過,在他小時候還好,有時候還偶爾吃上一頓白米飯,後來家裏人口越來越多,可收成卻沒有遞增,他們家生活過得越來越拮據。
這個時候正是收割水稻的季節,易瑤的爹娘和哥哥都去割稻穀了,家裏的幾畝地是他們得生活來源,所以爹娘很是上心,她現在要給他們做好午飯等他們回來吃。
淘米,洗菜,點火,易瑤做的很是流暢,因身高不夠,炒菜的時候還得需要端個板凳來墊著,飯菜很簡單,就是一大份炒青野菜幾塊紅薯饃饃,在饃饃上撒點鹽和辣椒粉看著還是很可口的,把炒好的大盤菜和饃饃都裝盤好了之後擺在小桌子上麵,想著這日頭越來越毒了,爹娘應該快回來,順便也把稀米粥盛了放著,天氣熱,吃點涼的倒也舒服。
坐著桌子邊,用雙手撐著腦袋,聞著飯菜的香味,不由得吞了吞口水,心裏麵在想著昨晚做夢夢到的一大桌美食,啊,那真是色香味俱全,不禁口水更加泛濫。
門口響起了重疊走路聲和小孩子的稚語,易瑤快步走出了堂屋,去給爹娘開門,喊了一聲:“爹娘,哥哥,妹妹”。
易瑤的爹爹是個四十歲左右的中等身材的男人,常年地裏勞作,皮膚是黝黑黝黑的,聽見女兒叫他們,跟妻子說著話也轉過頭咧嘴笑著回了一聲:“哎,瑤~啊”。
“爹爹,我幫你拿”,易瑤笑著拿過爹爹手裏的鐮刀與水壺,轉頭對旁邊樸素的婦人說到;“娘,快帶妹妹去吃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