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朱允炆,我就想到了很多年前那時候還有頭發的徐崢和張庭主演的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那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到關於朱允炆有關的電視劇。記得最深刻的就是大結局的時候,朱棣帶著軍隊殺進了南京城,而朱允炆因為九星連珠穿越到了現代。
那時候看這個電視的時候我就覺得朱允炆怎麼會這麼的菜。
後來看了很多書和其他資料後我才發現,朱允炆這樣的人真的不適合當皇帝。
朱允炆洪武十年,公元177年1月5號出生。他出生的時候明朝已經建國十年了。可以朱允炆沒有受過苦,沒有見識過建國前的腥風血雨,他一直是在老爸朱標和爺爺朱元璋的保護下成長起來的。不過朱元璋對他的這些兒子孫子們極為嚴厲,他請各種嚴厲地師傅教授他的這些兒子孫子。而且除了請老師來教授他們外,他還經常組織自己的這些孫子外出拉練。這根咱們現在的軍訓差不多。而最遠的一次他組織了這些孫子從南京走到了安徽鳳陽,請注意是走的,真的是靠雙腿讓一群的孩子在那個年代從南京走到了安徽。
所以朱允炆雖然沒有見識過戰爭場麵,但是對於民間疾苦還是有充分認識的。
這些為朱允炆日後當皇帝打下了一些底層經驗基礎。
朱允炆之所以能夠給他撈到皇太孫的身份,那全靠的是他悲劇的老爸,太子朱標。
朱標生於155年是朱元璋的長子,至於是不是嫡長子,也就是馬皇後所生的兒子這個曆史上有很多種法,咱們就不去深究了,畢竟這是閑扯,不是辯論,就朱標同誌生母這個問題要是真拿出來做個辯論或者寫篇論文,那時間估計會很長。
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這點毋庸置疑。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朱標就是世子,也就是繼承人。後來當了皇帝,第一時間就確立了朱標太子的地位。
朱標也很爭氣,很有能力,在一批的文成武將教導下,朱標展現出了一個賢明聖主的潛力。可以在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朱標這個太子的地位和權力是其他朝代的太子不能比擬的。
朱元璋對其他人都防範有加,但是對於自己的兒子們,那是無條件的信任,所以後來才釀成了那場政變,
朱標當了二十五年的太子,在洪武七年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讓朱標開始監國理政了。想象一下,朱元璋這樣一個權力的野獸給朱標這樣的權力,朱標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朱標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很有能力,也很受百官的愛戴,似乎朱標即位隻是早晚的問題。
但是很可惜啊,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病死了。朱元璋悲痛萬分,畢竟這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情不是誰都能夠接受的。
朱標死後,朱元璋的兒子們就開始活躍起來了,畢竟皇太子死了,那這空出來的位置總要有人填上啊。當時朱標是大哥,他下麵還有5個弟弟。沒錯,朱元璋一共生了6個兒子,隻不過朱標死的時候還要?沒出生。這兒十五個兒子裏,當時公認的豬油可能繼承朱標位置的有好幾個排名靠前的王子,朱棣也是其中一個。朱棣當時竣工也很大,畢竟皇帝的位置在哪裏擺著呢,努努力或許自己可以上呢!於是朱棣就表現的很活躍,朱元璋也時常表揚他,隻不過應了那句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朱元璋為了明朝皇位的嫡長子繼承製以後能千秋萬代的傳下去,他讓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當了皇太孫。這裏要一點,朱元璋不是不想立朱標的嫡長子,而是因為他的這個嫡長子朱雄英死的跟早,所以這好事就落在朱允炆的頭上了。
朱允炆當了皇太孫之後心裏也沒底,畢竟朱元璋這二十幾個兒子,自己的二十幾個叔叔都睜大了眼睛瞪著他呢。他這些叔叔可不是平常的王爺,他們都是藩王。
朱元璋封了自己的二十五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分別去了全國各地當藩王,藩王最大的作用就是護衛朝廷。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嘛,這些人要是不能相信還能相信誰呢!這些藩王就像是地主武裝,在全國各地保衛中央政權。既然是武裝那就要有軍隊,而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軍隊,人數九千到五萬七千人不等。
不過這些藩王裏麵也有例外,這些例外的藩王人數會超過五萬七千人的上限,因為他們守衛的地方是北方邊界。
從東北到西北分別有九個藩王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穀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
這裏麵燕王和晉王勢力最大,各有十幾萬人。不過這九個王爺裏麵打仗最能打的不是他們兩個人,而是另外一個人寧王朱權。
寧王之所以這麼能打,是因為他手裏有一支強大的雇傭兵似的武裝——朵顏三衛。
這是一隻部隊,這個部隊裏的人都是蒙古人,他們之所以給明朝效力,是因為明朝按時發工資,從不拖欠。從這裏可以看得出來,對於打工仔來隻要能夠按時發工資,給誰幹不是幹啊!
雖然朵顏三衛經常打的都是蒙古人,但是在利益麵前,忠誠似乎永遠是第二位的。
這讓我想起來NBA每年到了休賽期交易的時候,有些球員大談特談對球隊的忠臣,結果另外一個球隊大合同一砸過來,立馬走人了。而有些球隊也是這樣,對於在球隊打了十幾年球的牢同誌,覺得不合適也是立馬就交易了。所以這都是生意,大家就好,別當真。
更加讓朱允炆覺得不安的是,這些邊境的叔叔們經常出來拉練,幾十萬人聚在一起別打仗了,一起吃吃喝喝喝那場麵都然人心有餘悸。
所以在198年朱允炆即為後,他就開始動了削藩的心思。而他的助手是三個人,這三個人是朱允炆的某稱集團。這三個人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其實從另外一個方麵講,建文帝最後的悲劇,有很大程度就是這三個人造成的。
這三個人能力是肯定有的,特別是黃子澄,當年是全國第一的成績考中了進士,然後成為東宮伴讀,才學可見一斑。
朱允炆是洪武三十一年即為,也就是198年,而他什麼時候開始削藩呢?答案是一個月後。
就朱允炆自己的結局來我覺得不值得同情,他可以是一個在簽訂了合同後的毀約者。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朱允炆之前和朱元璋就這些叔叔們的事有過討論,討論的題目是藩王不聽話怎麼辦?
最後在朱元璋的注視下,朱允炆了他的觀點,先籠絡人心、不聽再講道理、還是不聽那就收地,或者讓他們去別的地方就業,要是還不聽話,那就隻能上老虎凳辣椒水或者西瓜刀了。
朱元璋聽後也覺得這是最好的辦法了。
很可惜啊,朱允炆並沒有履行他的合同,而是當皇帝後一個月後單方麵毀約了,他開始削藩。他的目標就是燕王朱棣,因為朱棣是當時藩王裏地位最高的了,朱標死後,他的二哥三個也都死了,本來是老四的朱棣一下子變成了老大,而朱棣的能力在所有藩王中也是最高的,一直以來朱棣就是朱允炆的假想敵。之前對朱元璋的那些話八成也隻是應付朱元璋的,他心裏早就盤算著即位後要整死朱棣了。
既然目標有了那就定個方案吧,這是偶黃子澄和齊泰分別拿出了一套方案。
一個是直接對燕王下手,另外一個先對其他藩王下手,除掉燕王的助力。
朱允炆在考慮過之後覺得還是柿子挑軟的捏吧,於是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
為啥是這個倒黴同誌呢,因為他是燕王的親弟弟,所第一個那他開刀。周王在河南當地主,朱允炆用迅雷不及掩耳到了鈴兒響叮當的速度把周王抓到了南京,然後直接把他貶成老百姓,送到當時的雲南去保護自然環境去了。
然後是代王、岷王、湘王。
這裏麵要一湘王。
湘王朱柏是朱元璋的第十二個兒子,封地是荊州。建文帝逮捕他的罪名是私印紙幣。
本來朱允炆覺得朱柏和其他叔叔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他錯了,等到人來抓朱柏的時候,朱柏緊閉王府大門,不願受這些逮捕人員的侮辱,然後全家自焚而死。非常的有骨氣。
隻不過就算是這樣的慘劇還是沒能阻擋朱允炆的削藩腳步。
所以朱允炆是個毀約者,毀約以後自然就會產生違約責任啊,而建文帝和朱元璋簽的這份合同中違約責任就是朱允炆的皇位。
朱允炆的一通王八拳打在這些藩王身上,雖然是有點效果,但是不明顯,不過副作用是真的很明顯。因為削了這些菜一點的藩王後,那些實力強進的藩王就有所準備了。比如燕王朱棣。
現在傻子都知道朱允炆要幹什麼了。不過朱棣現在也沒辦法。他即使知道朱允炆要削藩,但是他也不能有動作,因為朱允炆是皇帝,他做什麼都是對的。
不過朱棣也不是個願意束手就擒的待宰羔羊,在他的手下勸下,朱棣很無奈的準備造反。
朱棣是想當皇帝,但是沒想過造反。畢竟造反這種事情不是開公司,倒閉了破產還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朱棣是藩王,他爹朱元璋造元朝反的時候隻是個窮和尚,而他是錦衣玉食的王爺,身份差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