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山翠連綿
山腳下的秦古河,波光粼粼,在太陽的反射下,像裝飾過的彩虹,不斷泛起微波,清風徐來,碧波蕩漾,風止,就又
恢複風平浪靜了。
被山與水環繞的秦古鎮榆樹村,在如此綠意盎然的大樹與清澈的秦古河的襯托下也美上了幾分
往村裏望去,每家茅草屋都被三三兩兩的榆樹遮映,綠樹與黑泥巴牆交相輝映,再伴著旭日東升的照射自然也美不勝
收
要不是現在的家徒四壁,食不飽腹,陶大家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還真是應景的很
蘇明越洗完衣服站在這觀賞了一會美景,概歎了會兒古代環境空氣如此清新後,又陷入了深深的憂桑中
穿到這裏也有一個月了,像小說裏寫的一樣,很俗套的被車撞然後穿越到了類似宋朝的一個十四歲的村姑身上,恰好原主有個雖然故去但會讀書識字的爺爺,給取了個好名,於是恰好也與她同名了,明越這會兒也隻能哀歎一句,是命運,天注定
唉~也不知道上一世的媽媽怎麼樣了,雖然爸媽離婚各有各的家庭,對她也不是特別關心,但親緣關係又怎能說清道明呢~隻願爸媽各自安好,身體康健就好了,好在穿到這裏窮是窮了些,好歹從二十八歲的大齡青年一下變成了嫩嫩的十四歲的小姑娘,也是賺到。
剛來到這裏的時候,也不是沒想過離去,一人闖蕩江湖也未嚐不可,可是人都是感情動物,這具身體的親人,她的娘,對她好的沒話說,弟妹更是把她當做一個依靠,如果離開,不說別的,她的娘估計都活不下去
既然來到這,就順其自然吧,回不去,走不了,既來之,則安之就是!
想到這裏,明越端起裝衣服的木盆,就朝家的方向走去
遠遠的就看到家裏的那用籬笆圍的院子,還時不時的傳來村裏農婦不斷呼喚自家孩子吃飯的喊聲,炊煙嫋嫋,這幅農家景象卻也生動不已,明越進院就準備把洗好的衣服先晾曬然後再進堂屋吃早飯
蘇家的房子全是用泥巴堆牆茅草蓋頂,正房四間還有東西廂房,一共六間房子,而這個家庭卻有十二口之多,奶奶,大伯一家六口,自家四口,再加上三叔,這個十二口之家實在住的過於緊湊,正房一間奶奶住,一間用來見客和用飯,另外兩間就給了大房和二房,廂房給老三和大房的孩子住,廚房在後院獨立出來單獨做了一間,雖然是茅草和泥做的屋子,但是因為才建有兩年,到也看著整齊周正,
明越進屋,看到堂屋裏地上和炕上圍著的男女滿滿兩桌人,心裏暗自說,這古代沒計劃生育就是不行,自家爹幾年前因病去了留下她們姐弟三個不說,再看著大伯一家子,大大小小四個孩子,幸好三叔還沒成親,否則這一家子估計連米湯都喝不上,雖然現在桌上盆裏盛的粥也就比米湯多了幾粒米
看到姑娘坐下,明越娘蘇楊氏趕緊遞給她一碗粥和一個又硬又黃又黑的雜糧窩頭,明越早已習慣這個家一天兩餐飯吃的這些東西,不吃不行啊!就這還要限量供應呢,女人小孩一人一個,男人一頓兩個,來到這裏,好像就沒吃過別的,麵啊米飯啊,肉腥也沒見一個,她最愛的紅燒排骨啊,手撕雞啊,清蒸魚啊,水煮肉啊,牛肉火鍋啊,烤羊排啊,辣雞翅啊!不行了,不能再腦補下去了,否則不餓死也得饞死,再加上明越早起就去河邊洗衣也是餓了,拿起窩頭就大口吃起來
娘,先前陸大娘給拓哥相看的人家這兩天怎麼沒有信兒捎來,飯後我是否再去詢問一聲,成與不成總得給咱家個回話兒才是,咱家拓哥這論模樣,別說蘇家村,就整個秦古鎮也算得上俊美人物,明越抬起頭,就看到她大娘嘴巴一張一合的誇她的三叔,那個已經二十三歲至今未娶親的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