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千裏之外的魏國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奪權遊戲,但此時的趙國上下對這件事關注的並不多。倒也不是他們不在乎這個對手,隻是有傳言,趙國的開國君主呂布有了傳位給呂璟的打算。
隨著書人的興起,趙國上下對這位開國君主呂布的事跡了解不少。老百姓對呂布的事跡並不關心,隻是偶爾會一下書人拿出來念的橋段。世家和寒門對呂布的評價又分為兩個極端。
寒門覺得呂布敢用人才,世家則是認為呂布在針對世家傳承。
再加上漢胡一家的推進,涼州已經牢牢掌控在趙國的疆域中,但不少人對此頗有怨言。胡人和漢人平起平坐,在這個年代本來就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想不通,以破胡起家的呂布為什麼製定這樣的政策。
在掌握輿論的世家文人眼中,他們對呂布的觀感並不太好。
哪怕呂布有一個大儒蔡邕作為嶽父。
縱然有千百種理由,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呂布乃寒門出身。其實這沒什麼,大漢四百年,從寒門擠入世家其實並不是沒有。但關鍵是,呂布出身寒門,取的如此成就之後,卻是沒有選擇融入世家。
他們想要的是像世家妥協的光武帝,所以光武帝英明神武。而不是打壓世家的呂布,所以呂布獨斷專權。
不過這些輿論並沒有影響到朝堂,畢竟朝堂的一群人基本上和呂布是同一條線上的。大多數人是寒門出身,明白自己若是沒有趙國提供舞台,那麼就不會有發光的機會。而好在趙國的商業發展不錯,百姓富足,所以社會還算是穩定。
然而流傳在朝野的傳言並非是空穴來風。
呂布已經熬死了魏國的三任皇帝了,若是算上曹操,那就是四位了。而眾多大臣早就能感覺到呂布的精力不濟。在呂璟還在晉陽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太子監國。但呂璟帶兵出去打仗,呂布處理政務便有些吃力。
為此,他不得不組建內閣。內閣有六位成員,閣首由三公擔任,其餘則是由皇帝任命。內閣的工作內容就是代皇帝處理政務,平時政務商議擬票表決,唯有遇見不決之事,交予皇帝裁奪。
新出現的內閣大大削弱了皇室的權力。但不少文人都為之歡呼。
士大夫與皇帝共治下,這是先秦之時便已有的主張。隻是從來沒有皇帝會舍得拿出這樣的權力,唯獨呂布是個例外。
不過,他也不是無條件的放任權力。他注明,國家武事,事無巨細,都需向皇帝備奏。
事實上,這個提議是呂璟提出來的。他覺得當前的製度已經不適合國家的發展了。
曾經和紫虛上人修道的呂璟,對權力其實看的並不重。他在諸多典籍中看到過去,明白王朝更迭的問題還是利益問題,而利益問題一直是最難解決的。老百姓想要吃飽飯,地主想要更多的土地,官員想要更多的話語權,皇室想要長治久安。
但一個地方的資源有限,自然不會讓所有人的利益都能照顧到。
當利益不可調和,王朝的衰弱也就是不可避免。
秦如此,漢亦是。新生的趙國,同樣無法逃脫。
呂璟看的很開,既然一家萬世是不可能的,那何苦把權力牢牢攥在手中,還不如鬆開一些,讓自己和子孫放鬆一些。
想來,有了內閣,日後所謂的亡國之禍,也就怪不到皇帝身上了吧。
當然,他也想過內閣一旦組建會影響皇帝行政的意誌,甚至架空皇權。所以呂璟正在構思組織情報機構,專門查探朝野的情報,直接對皇帝服務,就和漢代的繡衣一樣。呂璟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錦衣衛。
錦衣衛的人隻能出自於軍隊,而軍隊必須讓皇帝把控,這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