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是雲南西邊的窗口以及中緬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中緬經濟效益的門戶。是通往瑞麗、隴川、盈江、梁河,直到緬甸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及邊境口岸。芒市民族風情濃鬱,景色秀麗,被國內外譽為“孔雀之鄉”、“黎明之城”,是曆代皇宮貢米“遮放米”的故鄉。
這裏有一個叫回賢的村莊,九月,記憶中應是秋風送爽的季節,可事實中的芒市卻熱得火辣,熱得讓人透不過氣,怒陽炙烤著大地,農民們並不像城裏的闊爺們,坐在藤椅上聽著小曲、搖著蒲扇,他們正在玉米地裏熱火朝天的掰玉米。
九月,正是農忙季節,對於農民來說,這是收獲的季節,他們該盤算這一年來的收益如何,掰玉米的人中,除了一位二十一歲的少年之外,年齡最小的已經有五十多歲,最大的已經過百,這少年身材較瘦,不過,裸露的上身讓人明顯看見他給力的八塊腹肌,人們都叫他金四喜。
金四喜,他與自己的幹爹住在不遠處的山洞裏,政府多次勸他們搬出來住,政府給他們危房建造款,另外,還說要給他的幹爹辦理低保,但是,前提是他的幹爹先去村委登記入冊,到派出所辦理戶口,因為戶口上沒有老金這個人。
可是,金四喜的幹爹都拒絕了,漸漸的,工作人員也灰心了。
這裏,一到農忙季節,大家互相換工,今兒你幫我家,明兒我幫你家,這種團結互助的美德在這裏一直傳承。
一群小孩子在地坎邊玩耍,這地方的青少年都進城務工去了,留下了令政府與老師們頭疼的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
地坎邊,有一輛破爛的農用車停在這裏,一位五旬老農將玉米倒進車廂,又靈活的轉身走進玉米地,這時,正是晌午時分,悶熱的天氣及火辣的太陽射得婦女們有些受不了。
老農熟練的伸手掰下一個個玉米,左手擦汗,說道:“四喜。”
正在掰玉米的金四喜道:“平叔,什麼事?”平叔是回賢村德高望重的老人,雖然他不是村長,但說話卻比村長好使。
他稱呼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為叔叔,不是四喜不懂禮貌,而是因為,四喜的幹爹已是一百八十歲的老人。
“我說,這次考上了京大,就好好的讀書了吧,錢的問題,我們大夥可以想辦法,別總是開學不久,領了獎學金又回來重讀高三,這總不是個辦法。”
地裏正在掰玉米的老農們這下說開了,仿佛忘記了這九月帶來的火辣與悶熱。
“是啊,四喜,你可是已經連考四年了,次次都是狀元秀,常常拿了獎學金就回來孝敬你幹爹,又重複讀高三,然後又考,這樣不好吧。”
“這話也不能這樣說,四喜這孩子也沒少幫助咱們,要沒有他替我們治病,我們那有錢到城裏去看病?這孩子醫術高明。”
“是啊,一根銀針便將我們的頑疾治好,非但如此,被四喜治過的病人,不但病好如初,最關鍵的是比以前還更加骨強筋健。”
“這個我承認,我多年的風濕病,就是四喜這孩子給治療好的,你看,我現在可比以前健朗多了。”一位七旬老頭背著一籮玉米,便說話邊朝農用車邊走去。
“要說這話,我最有發言權,我癱瘓了好多年,肌肉都開始萎縮了,要不是四喜這孩子,我現在還在床上躺起,或者說都已經見閻王去了。”
“四喜,這次考上京大,還是認真去讀書吧,不能一輩子老待在這山溝裏吧,沒啥出路的,讀書的錢,我們大家一起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