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裏,我埋頭於華夏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書海暢讀,非常癡迷中國古代神話。
無論是“盤古開”、“誇父逐日”,還是“大禹治水”、“後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令我心馳不已。
年增歲長,多番涉獵各種評書誌怪,直至讀到了古今第一奇書——《山海經》。
我記得魯迅書中的長媽媽,最喜歡給魯迅講述山海經故事,而中國古典神話傳中的名山大川,有很多出自《山海經》。
在《山海經》的奇山異水裏,岐山無疑是一座名山。據《山海經》之《山經》卷四《東山經》記載,岐山位於屍胡山以南八百裏,諸鉤山以北五百裏。
認真上網搜索了一下,關於岐山的古籍記載,多數見於《山海經》,至於其它古籍文獻,也偶有幾篇,用寥寥數語略做描述。
於是我將搜索到的結果,凡是有生僻字就注音標記了一下,凡是有文言文內容自感深奧的,也略作注釋。
詳情節選如下:
《山海經·山經·卷四·東山經》
“(屍胡山)又南水行八百裏,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
【注釋】:
從屍胡山再往南,行八百裏水路,就到了岐山。岐山上長著很多桃樹、李樹。岐山上出沒的獸類中,最多的是老虎。
《山海經·中山經·卷五·八》
“又東百五十裏,曰岐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膜,其木多樗(hū
)。神涉蟲(hng)處之,其狀人身而方麵三足。”
【注釋】:
再往東行一百五十裏,山名叫岐山,這座山的南麵多產赤金,山的北麵盛產白色的瑉石。山上有數量巨大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有很多青腹。山裏的樹木多數是樗樹。名叫涉蟲的山神就住在這裏,他長著人形的身子,四方形的臉部,身體有三隻腳。
《山海經·中山經·卷五·岐山》:
“又東二百五十裏,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鐵,其木多梅梓(zi)、多杻(niu)楢(yóu)。減(jian)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
【注釋】:
再往東二百五十裏有座山,名叫岐山。這座山藏有豐富的白金礦,山下蘊藏著大量的鐵礦。山中長著很多梅樹和梓樹,還生長有很多杻樹和楢樹。減水從這座山發源而出,彙合其它水脈後便向東南流入長江。
《國語·周語》
“周之興也,鸑鷟(yuèzhuó)(鳳凰之別名)鳴於岐山之地。”
【注釋】:
周朝之所以興盛,是因為在岐山這個地方,吉祥的鳳凰鳴叫不停,是降祥瑞。
掩卷暢想,不覺已近子時,幽幽的路燈光斜照進窗欞,與案頭台燈的柔和,交融在一起。
寂靜的深夜最能激發寫作的熱情,而世俗風塵早已湮沒幾多雄心壯誌,所以空氣中隻有冷靜,沒有熱情。
距離那些充滿熱情的年代已經太久遠了,熱情已經升值為一種奢侈品,如同星級酒店吧台也不得見的世紀名酒。
所以我隻有回憶,回憶的列車可以讓我隨意的神馳,時光的隧道不再有紅綠燈和防護欄,不再有橫衝直撞的矯情,和擦肩而過的嬌俏。
不管我願不願意,曾經的幸福裹著令人震顫的痛苦一齊襲來,木訥的我,已經不知如何回避和選擇……
百無聊賴間,舊日裏那種逢書必讀、或癡或醉的感覺,一時間醍醐灌頂。於是,從曾經年少的荏苒時光中,萌芽了一顆幼稚而衝動的種子。
無數奇思幻想圍繞著不羈的心,在潛意思中迎風飛舞,當這一切與沉鬱煩悶的氣,交織、混沌在一起的時候,逐漸形成了一幅幅趣味橫生的畫麵。畫麵中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日月星辰、有悲歡離合,更多的是世事艱辛和魔幻奇異……
凝神暢想之餘,我決定了把這些畫麵連綴組合,付諸文字,就有了以下這個曾經在我夢境中演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