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山頂(2 / 2)

“玉佛殿就算了,我都說過了那裏是外國菩薩,拜了也不靈的,而且這永慶寺裏的和尚一個個貪得無厭,玉佛殿旁邊肯定也站著和尚,到時又要忽悠人去拜佛,我們既然拜過了觀音菩薩,又跑到外國菩薩那裏去許願,觀音菩薩會不高興的。”

“那到山上去吧,頂上有座塔,可以登高望遠。”

“正有此意。”

鳳凰山的山頂總共才海拔幾十米,雖然斜坡較大,走上去並不累,經過一段小路和山道石階之後,三人如願登上頂峰。山頭比較平坦,除了茂盛的樹木之外,便隻有兩幢建築比較醒目。

一座是幢宮殿式兩層高樓,正門上掛著牌匾“文昌閣”,雖然門敞開著,不過一塊牌子卻橫在門口,上寫“藏經閣重地,遊客止步。”估計這樓裏麵放著經書,兩三個身穿土黃色僧衣的出家人坐在樓內桌子旁邊,手持毛筆在紙上撰寫著什麼。

另一座便是在遠處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高塔了。此塔顯然是後來修建的,是磚石混凝土結構,做成古樸的樣子,但是再怎麼仿冒它都是贗品,和那些經曆過幾百年風吹日曬的真正古塔沒法比。

這塔的底層塔門也掛著一塊牌子,上寫“金仙塔”三個字,落款是某位地區名人吳某某。

這吳某人據說是一位當了幾十年書記的村支書,經過多少年的努力,把整個村都帶入了富裕階層,等他退位之後,又把這為人民服務的職位無私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然後孫子也在培養之中,反正他們這家族裏的人,是注定要為人民“做牛做馬”千秋萬載了。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奉獻精神感動了無數人,至少何建勳在小學、初中時候便寫過讚揚此人的馬屁作文好幾篇,每當他把作文寫好,問語文老師:“為什麼這麼偉大的人,總是甘於隻做一位村支書,而不想升遷到市裏、省裏、中南海,造福更多的人呢?而且還要把兒子、孫子也朝這個位置上送,能不能給其他想為人民做奉獻的人空個位置?”語文老師就會眯著眼笑著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就是江湖!”

江湖在哪裏?何建勳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不過這座塔明明是佛家高塔,卻取名金仙塔,金仙稱謂不應該是道家的嗎?在佛家的高塔上不取名叫做金佛塔,叫啥子金仙塔,是不是有些錯亂?反正無人指出這處疏漏,這位吳某人書寫的牌匾便堂而皇之的掛在這上麵。

金仙塔前麵同樣坐著一位僧人,看樣子隻有二十來歲,相比於楓林法師那等歲數的人,可謂年輕的很了。他旁邊放著兩副望遠鏡,一塊白底黑字的牌子豎在旁邊,寫著:“每人登高望遠二十塊,借望遠鏡一副!”這山頂上根本就沒什麼遊客,估計一天下來也掙不到幾個錢,所以這位僧人坐在椅子上都快睡著了,聽到有人說話,他才睜開雙眼,見到三個人走過來,立刻堆起笑容:“三位施主要觀光嗎,這金仙塔最合適了,上塔遊覽一下吧,在最頂層可以一覽眾山小,要是拿著我的望遠鏡的話,向東可以看到富士山,向南可以看到點蒼山,向西可以看到昆侖山,向北可以看到長白山,都是名山大川呐,怎麼樣,要不要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