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老君《尋牛圖》
向裏找,精華在裏麵!
向裏找,才是出路!
修真的路上唯有一條才是出路,那就是向裏找!
一隻水月灣的雞,怎麼就牽扯出了向裏找的修真路呢?
恰逢逸仙巧妙的將那精華所在藏於雞腹之中,這才引發了修真的點滴。
一座泥胚土疙瘩建成的房間內卻藏著一盞光輝燦爛的明燈,就如那老君的尋牛圖一般。
相傳道家的道祖老君流傳下一本《尋牛圖》,那圖是一隻牛和一個人的故事,其實那是真實修真的寫照!
大概可以描述為一個放牛人放牛,訓牛,追牛,一直到黑牛變白牛,白牛載著人一起回家。
身是三界為囚籠,
明燈是那如來藏,
修真路上法門多,
唯有向內是出路。
後世更有感悟至深的人一段的完善那修真的觀點。
恩生迫不及待的將那裏麵的白色果肉夾出,瞬間就已經放入嘴中,入口的那股彈嫩爽滑,嚼起來勁道美味,恩生瞬間眼睛睜的大大的。
“這是肉,真的太好吃了,比我以前吃的好吃的太多了,我還要。”
老神仙看著他狂吃的樣子,微微點頭,不住的說:“慢點慢點。”但是他心裏知道這孩子三屍蟲作祟,必須將那些禍害清除了。
微微皺眉之下,那孩子已經吃進去第二顆了,老神仙盤算著如何才能讓他很正的做回自己,於是道:“我來給大家講講十牛圖吧。”
“師父,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師父開講真的是太好了。”逸仙歡快的道,而恩生則依舊隻顧著吃,季末卻沒有絲毫的表情。
老神仙一番好意全在於點化三個徒兒,逸仙和季末已經成人,也許講後會對其有益。
老神仙犀利的眸子閃過一道亮光,那是開悟的慧光!
“這《十牛圖》用十幅圖畫描繪牧牛的過程,表示了從尋牛覓心到歸家穩坐的過程,十牛圖用牧人和牛的形象,象征修行者馴服心牛,以重現本來麵目。”
修真本就是返璞歸真,拋棄世間雜俗,尋覓心靈清淨,一曲悠揚奧妙的開悟之音。
老神仙隨手揚起拂塵,但見一個圖畫出現在眼前,一個牛童還有牛出現了。
逸仙和季末同時張大了眼睛,恩生則隨意瞄了一眼接著吃。
那副圖旁邊出現了一些戳語:《尋牛》其一: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長路更深。力盡神疲無覓處,但聞楓樹晚蟬吟。
“尋牛”,喻迷失自性。著語:“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遂失。家山漸遠,歧路俄差。得失熾然,是非蜂起。”
本心人人具足,由於相對觀念的生起,逐物迷己,人們貪逐外塵,悖離本覺,心牛遂迷亂失落,離精神家園越來越遠。撥草尋牛,就是要尋回失落的清明本心。
心牛迷失既遠,尋覓起來也很艱難,以至力盡神疲,也莫睹其蹤。然而於山窮水盡處,驀現柳暗花明。在楓葉流丹晚蟬長吟中,隱隱有牛的蹤跡。
第一幅解說完,逸仙若有所悟連連點頭,季末隻是淡淡的看著,靜靜的思考著。
老神仙衣袖一揮,第一幅圖消失,隨即出現了第二幅。
第二幅《見跡》其二:水邊林下見遍多,芳草離披見也麼?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見跡”,喻漸見心牛之跡。
“依經解義,閱教知蹤。明眾金為一器,體萬物為自己。正邪不辨,真偽奚分?未入斯門,權為見跡。”
修行者依據經典、禪書,探求修行意義,聆聽師家提撕,明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甄別正邪真偽,領悟到禪的要義和方法,尋到了牛的足跡。
深山更深處也掩藏不住鼻孔朝天的牛,無明荒草再深也遮蔽不了清明本心。但見跡還沒有見牛,還沒有進入門。第三幅《見牛》其三:黃鶯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柳岸青。隻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見牛”,見牛較之見跡是一大進步,但見牛並非得牛,見道尚非得道,它隻是初步開悟。
老神仙講到此處,微微點了下頭,說道:“到了這一步,就已經逐漸的了解了萬物的根本,屬於踏入開悟之門,明根之路。”
一道白光閃過,第四幅《得牛》其四:竭盡精神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有時才到高原上,又入煙霞深處居。
“得牛”,喻已證悟自性。著語:“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頑心尚勇,野性猶存。欲得純和,必加鞭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