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境界(1 / 2)

【後境界】:明勁,暗勁,化勁,丹勁,罡勁。

【先境界】:宗師,大宗師

【金丹境界】:見神不壞,人前顯聖,肉身不腐,武破虛空。

………

【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動轉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而不可散亂。

拳經雲:“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

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

因人身中先之氣與後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

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

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後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後。

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

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生本來麵目。

後宋嶽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製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

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

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

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

因人為一地,無不與地之理相合,惟是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地道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

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複其初也。

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之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

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

拳經雲:“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

先練明勁,而後練暗勁,即丹道周止火再用大周功夫之意。

明勁停手,即周之沐浴也。

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四正之沐浴也。

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後用力拉回(內中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後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絲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裏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裏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