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大秦帝國之縱橫》所感(2 / 2)

君子人,這個問題倒真應證了《易經》中的陰陽。其實陰陽互補、共存,能做得了人和君子,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張儀和贏駟、贏稷和範睢都做到了,隻是張儀和贏駟偏君子的方向多一些,而贏稷和範睢偏人的方向多一些,所以整個格局就不一樣了。就拿張儀來,他本人有才,但絕對不會嫉妒人才,為秦國推薦了大量的人才,那怕自己最終被擠出秦國。他也知道自己有畫蛇添足之嫌,但為了自己心目中指點江山的夢想,他不會去計較,該退時,會想到退身的計策。

而範睢卻不一樣,他就承認自己是一個人,所以會有人做風,那樣大的戰爭,卻任用明明自己都看不的庸才,結果使秦國遭到重創。他雖然美其名曰報恩,其實那都是人行徑。而且那麼不擇手段地陷害白起。結果一代名將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含冤而死。

人們物以類聚,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也就會受到影響。也許贏駟一直跟這些偏君子的同事共事,所以他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一直有著君王的君子風度。其實他真可憐,因為在大婚時被自己心愛的人刺了一刀,在一生中都在心靈中留下了陰影,也不知是不是那刀的原因,導致他那麼年輕含恨而亡,總之,他算是比較有君子風範的君王。。

而贏稷卻不一樣,可能從的經曆,讓他有斤斤計較的性格,後來跟著範睢相處長了,似乎也把範睢的人作風也吸收了過去。他是那麼愛聽人之讒言,就那麼明確地告訴白起,白起不如範睢。而且在處理趙國二十萬俘虜上,他也做得太不地道,讓身為趙人的白起妻子給白起帶去了一張空紙,真讓白起心寒極了。他知道明明知道白起不會反,而且也反不起,可是卻還是以人之心度他,殺了白起。

當然編劇在劇中對秦國人物的塑造還是有些偏心,過於美化了他們,不知道曆史是什麼樣的,但不管怎麼,大秦的縱橫和崛起中,還是有了曆史的靈魂和滄桑,讓人去思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