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鳳凰城博物館花了兩天時間,將那件青銅劍文物修複完畢之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向南又回到了陶瓷博物館文物修複室,繼續修複殘損的古陶瓷器物。
實際上,這一批殘損的古陶瓷器物,已經修複得七七八八了,隻剩下十多件殘損的古陶瓷還沒有修複。
按照如今這個速度,大概隻需要兩三天的時間,這單修複業務就要完成了。
這一天早上,向南來到修複室後,從那些殘損古陶瓷中挑選了一件,便打算開始修複。
將盒子裏的這些古陶瓷殘片清洗幹淨之後,稍稍一拚對,向南就已經看出來了,這是一件明朝宣德年間的灑藍釉缽。
灑藍釉,是明朝宣德時景市官窯廠所創。由於它的陶瓷釉麵就好像灑落的藍色水滴,因此被稱作“灑藍”;又因為它所透出的白釉地斑就如同雪花飄灑在藍色的水麵上,因而又被稱作“雪花藍”。
灑藍釉在工藝上並不是簡單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
在燒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藍釉汁水,吹在陶瓷器物的表麵上,從而形成厚薄不均、深淺不同的斑點,然後再上一層薄釉,經過高溫燒製而成的的。
燒製完成的灑藍釉陶瓷器物上,空出來的白釉地仿佛是飄落的雪花,隱露於藍釉之中,十分精美絢麗。
華夏現存的明代灑藍釉瓷器實際上隻有為數不多的幾件,其中有一件,向南還曾在首都博物館見過,是明宣德年製的灑藍釉缽,屬於一級文物,是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首都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灑藍釉缽,高11.4厘米,口徑25.3厘米,敞口,腹下漸收,矮圈,足內有“大明宣德年製”青花雙圈楷書款。整件器物造型規整,釉色完美觀,胎體厚重。
明代的灑藍釉瓷器之所以少見,是因為灑藍釉工藝從產生到消亡一共也隻存在了10年的時間,那麼它為什麼隻經曆了短短10年就神秘消失了呢?灑藍釉工藝又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
向南深吸了一口氣,右眼之中“時光回溯之眼”悄然開啟……
宣德二年(1427年)十月,天氣雖已經入秋,但西江的天氣依然十分,一個麵白無須、文質彬彬的男子騎著一匹白馬正走在官道上,在他身後,還跟著四五名隨從打扮的男子,也都騎在馬上,慢慢地在路上走著。
“距景市還有多遠?”
為首的男子騎在馬上,看著官道兩旁青翠的山林和稀稀落落的,已經開始泛黃的稻田,回頭問了問身邊一位留著花白胡須的老隨從。
老隨從應道:“不遠了,再往前行一刻鍾,繞過那道山梁就可以看到景市了。”
“那就走快點罷,也好歇一歇。”
為首的男子點了點頭,兩腿一夾,身下的白馬就揚蹄小跑了起來。
這名男子是一名中官,明叫趙賈,此次前來景市,他是帶著宣德皇帝朱瞻基的聖旨來的。
一行人抵達景市之後,便換了官服,直接來到禦窯廠,向督陶官張善宣了旨,並直接將其拿下,送入大牢之中,等候問斬。同時,他還命人將官窯貢餘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