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說話果然守信,他並沒有采訪向南,隻是讓跟來的那個攝像記者,扛著攝像機,遠遠地綴在向南的身後,拍攝了一些他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畫麵。
幾天之後,在跟向南打了一聲招呼之後,他便和那個攝像記者離開了魔都,一起回京城去了。
這幾天時間裏,發生了幾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一個是,來參加修複技術公開大會的老專家們,興致勃勃地在魔都遊玩了兩天,就都各自回博物館去了。
臨走之前,有一些老專家還熱情地邀請向南,有空就到他們那裏去轉轉,指導指導工作。
這其中的含義再明顯不了,老專家們已經將向南當作了同一層次的人物。
向南,這個國內最年輕的專家,他的古書畫修複技術,也算是得到了業內大佬們的認可。
第二件事是,魔都博物館接收的那批捐贈文物,十多件紙質文物也在那幾日全部修複完畢,一部分送入倉庫妥善館藏,一部分則是列入了展廳。
古書畫修複中心主任張銘,早已經沒有了當初向南剛來主持修複工作時,那種“看戲”的心態,如今對向南那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果不是向南公開了向氏“珠聯璧合”,估計他們整個修複中心的人,到現在還在修複室裏,埋頭對付這批捐贈文物呢,沒個一年半載,都別想好好休息。
不止是張銘,就是修複中心裏的那些個修複師們,也都對向南欽佩不已,別人有了修複絕技,那是藏都來不及,哪裏還會舍得公開出去?
可向南就毫不猶豫地公開了,而且還是全麵公開,不做絲毫保留。
這人品,這情操,能不讓人敬佩?
第三件事,那就是向南和向氏“珠聯璧合”登上《華夏文化報》了!
《華夏文化報》,是國家文化部主管的一份國家級大報,它在文化界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就是這樣一份報紙,竟然在二版用了半個版的篇幅,報道了向氏“珠聯璧合”全球公開大會的盛況。
《華夏文化報》在編者按裏這樣寫道:
“……華夏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華夏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支撐著華夏民族曆經五千餘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
“……老一輩的文物修複師老去了,新一代的文物修複師站起來了;京派絕技‘珠聯璧合’失傳了,向氏‘珠聯璧合’出現了……什麼是傳承?這就是傳承!”
“……向氏‘珠聯璧合’書畫修複技術,它不是孤立而生,它也不是發明創造,它更不是哪一個人拍腦袋得來的,而是我們站在先輩們的肩膀上,努力進取而來的。這就是傳承!”
“……向氏‘珠聯璧合’,它既是京派絕技,它又不是京派絕技!這就是傳承!”
“……如今,我們年輕的修複師向南,將向氏‘珠聯璧合’修複技術全麵公開,這是不是傳承?是的,它也是一種傳承!”
“他打破了家族式傳承和門派傳承的局限,將文化傳承推向了全行業參與的高度,讓文化斷層的可能性再一次大大縮小!這,才是傳承!”
“……”
《華夏文化報》的新聞稿見報之後,向南在文化圈裏聲名鵲起。
魔都和金陵的本地媒體紛紛全文轉載,甚至還有不少電視台找上門來,想要再給向南做一個專訪。
向南連國家電視台的采訪都推掉了,更何況是一些本地的媒體?
一連幾天,他都躲在修複室裏,帶著學生康正勇一起修複古書畫。
那些蜂擁而來的記者們,就交給張銘來應付了。
最後一件事,那就是,他已經忙完了古書畫修複這邊的事情,也是時候去拜訪江易鴻了。
前兩天時間,魔都博物館方麵給向南舉辦了一個盛大的特聘專家授予儀式。
這個特聘專家授予儀式,原計劃是十一月一日舉行的,隻是後來發生了那麼多事,便順延了下來。
此次授予儀式,作為古陶瓷修複中心主任的江易鴻,原本可以不參加的,因為這是古書畫修複中心的事,跟他不搭架。
但江易鴻不請自到,因為向南雖然還沒有入門,但在名義上,已經是他的學生了。
儀式結束之後,他又跟向南提起了讓他早日到古陶瓷修複中心報到的事。
讓國內古陶瓷修複第一人,連續兩次親自出麵邀請,向南大概也算得上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人之一了。
在感到榮幸的同時,向南也頗感惶恐。
這要是自己在古陶瓷修複方麵,表現得不盡如人意,豈不是辜負了江易鴻江教授的厚愛?
原本,他還打算古書畫修複方麵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就回一趟金陵的,如今隻好將這想法暫且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