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是瓷器的發源地,被譽為“瓷器之國”。
在五千年多年的華夏文明當中,古代先民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大量工藝精湛、美觀實用的陶瓷器物。
隨著時間的流逝,無論是出土器還是傳世器,由於受自然因素的作用和人為的破壞,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
古陶瓷修複,則成為了挽留這些古老文化藝術和古代窯工們智慧和心的唯一途徑。
陶瓷修複,其曆史源遠流長。
《景德鎮陶錄·陶說雜編·卷八》中收錄的《墨娥小錄》就曾有記載:
“粘碗、盞法,用未蒸熟麵筋,入篩,淨細石灰少許,杵數百下,忽化開如水,以之粘定,縛牢陰幹,自不脫,勝於釘、鉬,但不可水內久浸。又凡瓷器破損,或用糯米粥和雞子青,研極膠粘入,粉少許,再研以粘瓷損處,亦固。”
由於粘接後的瓷器並不是太牢固,而且不能長時間裝水,因此到了在明清時期,鋦瓷就成了陶瓷修複行業的主流。
所謂鋦瓷,就是在破損瓷器接縫兩側的表麵打上一一對應的小孔,然後再在小孔裏,釘入自製的“鋦子”進行加固。
一直到了民國,一些古董商為了牟利,從而雇人采用化學材料進行修複。
古陶瓷修複行業,也從此進入了現代修複的時代。
和古書畫修複不同,古陶瓷修複過程可分為:清潔、拚對粘接、配補、加固、打底、作色、仿釉和做舊等八項工藝。
文物修複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
而古瓷器修複又是文物修複中難度極大,品質要求極高的一門技藝。
“古陶瓷修複必須精雕細琢,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在修複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
一大早,向南就來到了金陵博物院古陶瓷修複中心,跟著趙子和開始了解古陶瓷修複的基礎知識。
和前幾天表現得親切與隨和不一樣,今天的趙子和板著一張臉,顯得很嚴肅,頗有嚴師的模樣。
實際上,前兩天趙子和興奮過後,就開始有點忐忑了。
他不是擔心多收了個學生,負擔變重了,而是害怕自己教不好,讓人恥笑。
如果向南古陶瓷修複水平,能夠快速提高,那自然一切好說,裏麵肯定有他的功勞。
可要是向南沒學好,那責任肯定都是他趙子和的!
你想想看,人家孫福民能把向南教成古書畫修複國家級專家,你趙子和怎麼連古陶瓷修複的基礎手法都教不好?
不怪你,還能怪到向南的頭上去?
一想到這,趙子和就感覺亞曆山大,幾天都沒睡好。
為了能夠當好這個啟蒙老師,他也是下了血本,還專門查了資料,做了課件,犧牲了好幾個午休時間。
向南倒是沒想那麼多,他也不多話,老老實實地跟在後麵,聽趙子和講述古陶瓷修複的曆史與基礎知識。
隻有了解了一門古老手藝的曆史與傳承,才能更加容易掌握它的精髓。
“古陶瓷修複中的清洗環節,跟古書畫的清洗不一樣。”
趙子和簡短地介紹了一下古陶瓷修複行業的曆史,很快就進入了主題,“古書畫的清洗,大多都是用不傷害絹本和紙本的清水,隻是清洗的方式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