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以詩始,以詩終(2 / 2)

乾隆十一年(1746年),沈德潛所選編《古詩源》已經大功告成,全書共十四卷,上溯先秦,下迄隋代,錄詩七百餘首。

在這部選編作品中,沈德潛崇尚雅正,故尤重作品的風骨,提倡自然,反對雕琢。

他評曹操詩“沈雄俊爽,時露霸氣”,評左思詩“拔出於眾流之中,豐骨俊上”,評庚信詩“悲感之音,常見風骨”。

這些詩人中,沈德潛最推崇陶淵明的“無意為詩,斯臻至詣”,他說:“陶詩合於自然,不可及處,在真在厚;謝(靈運)詩追琢而返於自然,不可及處,在新在俊。”

《古詩源》編校完成之後,即付刊印。

因沈德潛在朝中身處高位,詩作又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常出入禁苑,與乾隆皇帝唱和、論詩,《古詩源》甫一麵世,即受追捧,一時間竟洛陽紙貴。

沈德潛亦是老懷開慰,喟歎道:“吾之詩學,能傳揚於世,何其幸也!”

《古詩源》諸事皆畢,沈德潛便向乾隆皇帝乞假歸葬。

乾隆皇帝不僅給他三代都加封典,還賜詩一首,其中有一句是:“我愛沈德潛,淳風挹古福“。

乾隆皇帝對沈德潛的榮寵眾所周知,但一言不合就表白那也是沒誰了。

在古代,皇帝題詞就不得了,何況還特地寫詩相贈呢?

這件事在當時,就引起了“文藝界”大震動,當時歌詠其事的不知凡幾。

乾隆十二年(1747年),沈德潛回朝之後不久,便被任命在尚書房行走,又擢禮部侍郎,正二品大員。

沈德潛一而再,再而三地獲得破格提拔,這讓朝中大臣們頗為微詞。

乾隆皇帝為此還專門頒諭,特別指出,他是因沈德潛誠實謹厚,且憐其晚遇,才特別加恩,以鼓勵老成積學之士,並非因進詩而優擢。

但這好像不能服眾,畢竟沈德潛政績平平,如果不是因為詩寫得好,還兢兢業業為乾隆校刊《禦製詩集》,為詩潤色,怎可能受此榮寵呢?

一個“槍手”做官做到這份上,隻怕死了也會笑出豬叫聲來吧?

八十多歲時,沈德潛因為老邁不堪,辭官回故裏。

乾隆皇帝頗為不舍,這麼好的一個“槍手”,還沒有給朕寫出更多的詩來呢,怎麼就走了呢?

雖然不舍,乾隆皇帝依舊恩準了。

還為沈德潛加禮部尚書銜,長孫賜舉人,獲準在滄浪亭北麵建生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潛壽終正寢。

乾隆皇帝感懷不已,追封沈德潛為太子太師,賜諡文愨(què),入賢良祠祭祀,乾隆還親自為他寫挽詩,榮極一時。

乾隆皇帝曾說過“朕與德潛,以詩始,以詩終“,也是一語成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震驚朝野的《一柱樓詩》案爆發,詩集作者已故舉人徐述夔被抄家,並被剖棺戮屍,數名校對之人皆被斬。

作為清代四大文字獄之一,此案波連甚廣。

沈德潛曾替徐述夔立傳,並稱他“品行文章皆可法”令乾隆皇帝大怒,下令對沈德潛追奪封銜、仆碑、罷祠、磨平碑文。

雖然治了沈德潛的罪,但乾隆對他的感情還是很複雜的,乾隆四十四年,做過一係列懷舊詩,仍把沈德潛列為“五詞臣”之一,並寫道“且知餘不負德潛,德潛實負餘”。

沈德潛前半生蹉跎,後半生榮極一時,死後又被奪銜仆碑,一生可謂是跌宕傳奇。

在他被乾隆皇帝治罪之後,他所編著的《古詩源》由原先的風靡一時,變得無人問津,不消數年,便再也蹤跡難尋。

誰也沒想到,當年蹤跡難尋的《古詩源》,在兩百多年後,竟會出現在京城榮寶齋裏!

https://8./book/50515/479302221.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