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千秋竟不還(6)(2 / 2)

他卻不知,孫奕之射出那一箭之後,一直壓製著的內傷終於爆發出來,當即吐了口血,全靠青青在身後支撐,才能強撐著指揮吳軍守城,蘇詡和青青兩人合力,連喂藥帶輸送內力,甚至還以金針刺穴,方才壓下了他的內傷,讓他能夠堅持到齊軍撤退。

齊軍攻城三日,丟下了上千屍體,帶著數千傷兵,終於離開了這個猶如釘子般死死楔入齊國邊界的小城。伍封雖未親自參與攻城,但他指揮著三萬齊軍,出盡百寶,都未能攻下此城,恨得幾乎咬碎了滿口牙齒,哪怕先前接到的命令本就是拖延數日,也忍不住心有不甘。

吳軍僅有五千守軍,便生生拖住了他三萬大軍,孫奕之甚至未曾出城一步,便已震撼得全軍將士聞風喪膽,隻要他站在城頭,齊軍哪怕用屍體堆著衝上城牆,也會在下一刻就被打落下來。

他便是這座城的主心骨,猶如定海神針一般,穩穩地鎮住軍心民心,讓那些先前還吃不飽穿不暖的邊城軍民都團結起來,萬眾一心,死死地守住了這座小城。

伍封不得不帶人退回齊國,他手中的兵力有限,根本不值得與那些抱著必死之心恨不得同歸於盡的吳軍消耗下去,反正他的任務已經完成,此刻便是放了孫奕之離開,他亦無法改變整個戰局。

至於這座城,隻要孫奕之走了,何止這一座城,就連吳國的半壁江山,都將歸於齊國,他應有的軍功賞賜,依然半分不少。

唯一可惜的,是他原本想要成全的兄弟之情,救命之恩,如今卻真的反目成仇,無以為報了。

齊軍一撤,孫奕之便顧不得自己的傷勢,命人將城中所有的馬匹收集起來,他隻帶著青青和百餘親兵,一人雙騎,日夜兼程地朝姑蘇疾馳而去。

蘇詡則留在了邊城,他自知武功騎術均不足以同行,也隻能將家中之事托付給兩人,若是當真姑蘇城破,他留在此處,掌握著這五千守軍,好歹也能給他們留下一條退路。

青青與孫奕之雙騎並轡而行,連夜疾馳之中,隱隱記起許多年前,那一夜之間,她亦曾與他往返千裏之間,於千軍萬馬中斬得上將首級,當時的年少意氣,如今再看時,卻見他兩鬢斑白,眉心深刻,心中不由隱隱作痛。

那時總以為天大地大,無處不可去,總以為仗劍天下,便可無往不利。

可如今方知,這世間之事,並非一把劍,一個人,便可扭轉乾坤。

就算當初戰無不勝的孫大將軍,也是因為有伍子胥在身後穩住朝局,勤修水利,廣施良政,使吳國國富民強,糧草兵甲供應富足有餘,方能支撐他一次又一次的征戰消耗。

而她與孫奕之,就算有著天下無雙的劍術,也隻能在那一次趁其不備刺殺了田莒,此後無論吳王夫差,還是越王勾踐,他們身邊能人輩出,就算一人無敵,也敵不過千百人合力,更何況他們都已修習演練了孫武的兵陣,將他們兩人來去如風的行刺手段克製得死死的,再無法重施故技。

孫奕之隻能紮紮實實地練兵墾荒,守城不出,想著如此堅持下去,穩住根基,方能讓吳兵重新恢複戰力,再有三年,或可與越人一戰,以洗舊恥。

可勾踐和範蠡終究還是沒給他這個時間和機會,聯合齊楚兩國三麵進犯,為得就是逼他出戰,三麵夾擊之下,不單耗盡了他的體力,而且徹底榨出了吳國君臣心底的恐懼,讓他們不顧一切地逼著孫奕之出戰,根本不曾考慮,他們當初是如何控製和壓迫左軍,是如何散去了孫奕之好不容易練出的新兵,生生將這支昔日戰無不勝的雄兵,逼成了一支固守城池的鐵兵。

可如今,這原本被稱為銅牆鐵壁的姑蘇城,九門大開,烽火不息,不見了昔日的繁華鼎盛,隻剩下鋪天蓋地的血腥之氣和難以壓抑的悲泣之聲。

青青和孫奕之帶人整整疾馳一夜,終於在第一縷晨曦跳出雲層時,抵達姑蘇城下,看著那一個個洞開的城門和城牆上飄揚著的越國蛇旗,立刻收韁勒馬,心痛地看著那麵大旗上栩栩如生的盤蛇圖騰和偌大的“越”字,便已知道,他們終究還是來遲了一步。

這號稱天下堅城的姑蘇,再一次地,淪入越人之手,隻是不知這一次,他們還有沒有機會再將其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