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鹽礦(2 / 2)

我來到金色麥田,這裏的麥子粒粒飽滿,惹人喜愛。最奇幻的是在植物換季的那兩個月,麥子是生長的,兩個月後當動物們重新回到這裏時,它就已經結滿了金色的麥子,一直到下一個換季的時候。

長達十個月的碩果!

我把另一個空袋子放在地上,拔出鐮刀割下一些小麥。在我心裏,小麥和大麥是互補的兩種食物,小麥用來做麵包和餅,大麥做大麥粥,足以飽餐一頓。

割好了小麥我繼續北上,來到顏色偏深的大麥區,收割豐碩的大麥。

大麥區的牛羊要比小麥區的多,原因其一是因為牛羊更喜歡吃大麥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上次提到的土壤問題,這裏已經很接近沼澤了,所以麥草也十分豐茂。

正進行著割麥工作,在割下一把麥子之後忽然發現秸稈截麵在滴水。正常來說,麥稈沒不應該有這麼多水的啊?再說了,麥田的河流離這裏不近,這水分是哪裏來的?

我好奇地把秸稈放在嘴邊,舔了舔水滴。猛然間,我像觸電了一樣抖了一下,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味道,已經有一年多沒嚐到了。我抬起頭,看到麵前的一塊方形區域的大麥格外的低,我似乎也知道這是為什麼了。

這裏的土壤——是鹹的!

也就是說,這片土壤中是有鹽的存在的!

鹽!氯化鈉!人體最重要的元素!這種元素在人體內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缺少鹽,人就會乏力,無精打采,肌肉痙攣,突然站立後頭暈眼花。

很多都是我現有的病症,因為我自從來到山穀以後,根本就碰不到食鹽,我的鹽量補充基本都來自於肉,但一定遠遠不夠。如果我真的成功得到了鹽,不近有益於健康,連大麥粥、烤肉等等食物也有了佐料!

我興奮地扔掉大麥,趴在地上,在幾乎貼在地上的秸稈附近觀摩土壤。我用手指撚起一點泥土,嚐後發現並不是泥土的味道。

說明鹽在土的下方。

我用手挖了挖泥土,但這裏的麥草實在紮根太深了,我不得已返回取來了鍬。在一番挖掘後,我終於看到了白得雪亮的鹽礦!!

在泥土的下方是白色的晶體,土與鹽的中間還隔了一小層水。我鑿下一小塊濕漉漉的鹽礦,嘴裏開始不斷流出唾液。浸在水裏的鹽礦還在不斷掉落細小的鹽顆粒,我貪婪地舔了一下鹽礦……

齁死我了……

我有了新發現後,歡呼雀躍,連忙掘開土壤,把大塊大塊的鹽礦挖了出來。

人類獲取鹽的方式無非四種:海鹽、湖鹽、井鹽以及礦鹽。大部分中國人食用的都是海鹽和湖鹽,而礦鹽少之又少。這種鹽是古時海平麵下沉、地殼變遷,把海水積在地下慢慢形成的鹽礦,是四種鹽最幹淨最純粹的鹽啊。萬萬沒想到在距離地麵不到一米的土壤中,發現了這種鹽!!

可能是因為山穀的地勢本來就低於地表吧。

爸爸!我終於有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