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2)

神來一筆,琴聲通靈。畫龍點睛,聞音現形。蒼龍出世,顛覆古今。

故事發生在六百年前的風巫盛世,寫的是一位鼎鼎有名的畫師和一位公主相愛相離的愛情故事,還有一位法師的複仇記,畫師是神來名揚四海的閣主,公主是風巫皇室高高在上的貴族,兩人因畫相識,因音結緣,故事便真正的開始,始於一段蒼龍之劫,終於一段神來之戀。

世生知情己,琴生知音弦。弦為知音起,情為知己生。

《神來之戀》一書,書之宗要,本是以情為主題,以情為主旨,大旨暢於談情,大意暢於談心,納心之所想,彙心之所念,思之而成文。

故事裏的人,有愛有恨,有悲有歡,有苦有樂,有聚有散,其愛恨悲歡,苦樂聚散,冥冥之中,本是隨緣而來,隨情而起。

其實,情之為物,自古以來,便是生於玲瓏之心,起於一麵之緣,緣於相思之念。由愛故生喜,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樂,由愛故生憐。

情之一字,其字之境,自生雅芳之品,自含雅芳之性。本是參不透,不明,理不清,道不盡,素來便有夏花之美,有若水之善,有清蓮之純,有回雪之柔。

世間男女,至情之人,有為愛癡情,癡情者,便會因愛生善,亦會因愛生惡。

世間男女,至情之人,有為愛瘋癲,瘋癲者,便會因愛成佛,亦會因愛成魔。

南北朝詩人江淹的絕筆名篇《別賦》,曾經書有一卷名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先生才思浩瀚,寥寥數語之文詞,極盡惆悵之懷,抒盡離別之苦,言盡人情之理,頗有深邃哲思之意。

古來世間的有情男女,成作之佳偶,得月老之良緣,難免會曆一世的離合悲歡,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都是因情之一字而生,情之所至,便注定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或是轟轟烈烈,或是纏纏綿綿。

所以,癡情之人,根植於念,執著於心,情劫難渡,情絲難解。

中國的古典神話之中,自古由來,流傳四大愛情故事:

梁祝之戀,千古纏綿。情難到老,生死化蝶。

白蛇許仙,轟轟烈烈。**塔下,不改初戀。

孟氏喜良,寒衣決別,長城萬裏,一朝崩裂。

牛郎織女,凡人仙,銀河萬尺,七夕會麵。

我從喜歡看書,尤其是對中國的古典文學如癡如醉,情有獨鍾。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有神話傳《山海經》,國粹《上下五千年》,唐有詩歌,宋有宋詞,元有戲曲,明清傳世亦有四大名著,皆為千載後世所揚,流芳萬代。

三尺畫卷,繪江山萬裏。水墨丹青,書地日月。

泱泱華夏,萬裏神州,素來物華寶,人傑地靈。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其大雅之禮,大雅之服,美兮秀兮,芳兮華兮,傳名千古,享譽千世。

古來錦繡神州,多出賢帝賢君。堯舜禹湯,文武周王,以禮傳國,以仁治國,崇尚仁義禮智信的處世理念。炎黃之孫,之驕嗣,曾有儀有態,有善有禮,有美有姿,有仁有義,故因而盛世華夏便被世人讚頌為禮儀之邦。

《神來之戀》構思以及成稿寫了很長的時間,下筆之時,一是旨在頌揚致敬華夏文化。古來的四大文明古國,泱泱的華夏之國,響徹環宇,被世人尊稱即是四大古國之中,曆史最為源遠流長的文明國家。神州萬裏,萬裏神州,曆來文化燦爛,輝煌悠久。傳世的怡情之趣,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有雅有品,古今廣而傳誦,餘敬之仰之,尊之重之,二是旨在書寫人之真心,人之真性,以及人之真情。其實,古往而今,情之為物,情之所感,與心相通相連,本是由心而起,由念而生,由緣而結,由愛而深。因此,書中寫的是自己心中對於情愛的一些體會。

做為玄幻之作,書中運用了一些古典名言,神話傳,既有借用史實,也有虛構幻想,虛實結合,為了嚴謹,尊重曆史,故有以下幾點需要做一些明:

第一:書中寫到的五國之亂,三國之爭,實非中華史書之上記載真實的五胡亂華,三國鼎立,雖是同名,但不同史,裏麵虛構而成的一段曆史,書中涉及寫到的《北野春秋史》,更是虛構而寫成,目的即是方便展開情節描寫,增強趣味。所以,關於《北野春秋史》以及《北野春秋史》記載之中的五國之亂,三國之爭,不足為信。

第二:書中寫到神來雅閣的造化之術,以太古玄琴為具,巧用中國古典的一些流芳之曲,還有俗語成語,能逆地乾坤,能升驕陽烈日,能起三山五嶽,能生人之五髒等等,琴生萬物之音,造化地之靈,純屬虛構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