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名義,季國為君報仇,其氣焰隻會不停增長,百祈的崇巳關,不過十日,瓊王見不敵,在自身還未損失過多的情況之下,棄城南下。
攸之成了新季帝,破了崇巳關,便是已經進了百祈的大堂,這個拿著大刀為了報仇的季國將士,衝入百祈家門,誓要將瓊王揪出,將他碎屍萬段。
而作為百祈家主的國君昌吉,似乎完全不知情,忽如其來的急報,反倒是一驚,殺進來的季國軍隊,更本沒有給百祈一絲機會,直衝而入,方向是百祈的國都,句臨城。
昌吉還坐落在西北的辛王府中,探子的信報中,已經明了種種,辛王建議他立即回到句臨城,如今的局勢,需要他坐守國都。
勤王遠在潼洲之北,而離句臨城最近的是瓊王的軍隊,現如今的瓊王,也逃至了南下,易王在東,似乎沒有動作。
自崇巳關已破,季國大軍擴散潼洲,昌吉得到的消息,不日,這西北的城池要被破了。
潼洲大陸,雖是五洲最,但若一日千裏,也需要二十幾日才能東西橫穿,一時之間,打到句臨城,也需要一定時間。
瓊王南撤回防,坐擁南方,西方被破,季國大軍也明知南方一時無法攻克,反倒是北方與東方一帶,大可招搖入侵。
在西南的辛王,是勢力最弱的,也是昌吉帝的親信,敵軍的強勢,不得不全軍移向東南,跟隨昌吉帝回守句臨城。
句臨城是百祈的國之命脈,城破則國滅,麵臨如此危機,昌吉帝不得不召各位諸侯王。
然而這並非易事,東部一帶,一直在易王管轄,近百年來井井有條,也是百祈最為繁華之一了,除了不能與句臨城相比,其富饒整體甚過百祈國都。
百年以來,百祈帝一直將兵重在西邊與北邊,分給勤王與敬王,他們都是開國功勳,封地為王,辛王,易王,瓊王,同樣如此,但是權利卻在句臨城。
偌大的句臨城,也禁不住歲月侵蝕,如今已是門庭片鴉,朝臣不上,各司其職,將百祈管理的有條,但是權利,已經沒有曾經那般集中。
整個潼洲,成一國,卻不一心,南方的瓊王管轄處,早已與百祈有間隙,自昌吉帝登基,便從不來朝,那時,百祈已處於內亂。
易王一處,多行商貿,一直給百祈帶來源源不斷的海外資金,東過璃海,與辰洲多有交往。
易王以文,不善兵戰,卻擁有大部軍權,能與瓊王相比,若不是五年前,昌吉帝沒有立譚苼為皇後,封家也不會與朔白家不相往來,一直處於僵持中。
如今,皇後誕下一女,昌吉帝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或許,昌吉帝,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但是代價,也得需要他自己承受,如今的局勢,使他不得不與眾王攜手,借兵,光是隻有辛王,隻顧得上護駕之外,根本沒有餘力反打季國。
一個月過去了,昌吉帝去了北處的勤王,然而並沒有得到幫助,竡國虎視眈眈,北方邊關,不可動蕩,就是國滅了,勤王也不會南援。易王處一片祥和,但也因為與封家的關係,昌吉望之卻步,見之有愧,而南方的瓊王,更不用了,季國的軍隊壓製著瓊王,自身都深陷困境。
昌吉帝不得不坐在句臨城,等待著攸之君臨城下。
一路上戰火熏,走過的每一個城池,季國都燒殺搶掠一番,剩下辛王的勢力,勉強可以阻止季國不那麼快進入城都。
千鯢的大軍,跟著季國東晉的步伐,也朝東追趕,這使得季國不得不回防,在勢如破竹快要打到句臨城時,攸之分走一部分勢力,回擊欒雲國。
如此,五年已矣,在這五年期間,由於季國的侵略,用奪得的資源,終是抵製住了欒雲國的侵犯,千鯢固然再強大,也需要調理生息,剛得來的土地還沒來得及穩紮,就被季國強有力的回擊,往西撤退。
季國五年之後,算是當今各國中獲利最大的國家了,畢竟季國已經有了千年國基,要它僅僅被一個不過三百多欒雲國這般逼迫,身為一個大國,那邊是恥辱。
季國損失了一位主君,成了曆史笑話,給了百祈不誠之名,使得各君王都不守心,如今的百祈,勢力已經渙散,沒有力氣來回擊,如今的人,都昌吉帝無能,百祈近五百年基業,恐怕是要落於他手中。
國中開始義軍的反響,百姓不安,百祈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