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結感言及後記(1 / 2)

<()

今天,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終於完稿了。而這一天,我已等了太久,太久……

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就有了要當作家的想法,那時覺得作家是遙遠而又神聖的。

從學校到了社會上後,我還一直保持看書的習慣,最多的時候一年看過一百多本書。書是看了不少,卻一直都沒有動筆寫作的打算,隻是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還需要再等一等。

然則,人生匆匆不過百年,我已經是將近而立之年的人了,雖不至於說是來日無多,但也多少有了一些緊迫感。

在這種緊迫感的驅使下,我便也覺得確實應該動筆寫些什麼了,於是我便開始了我的寫作生涯。

我看的書雜,寫的內容也很雜——我寫詩歌,也寫詩詞,也寫文言文,也寫書評影評,也寫小說。而小說也是長篇短篇都寫,短篇小說寫了有幾十篇了,長篇小說也構思了好幾部,但卻還沒有寫完一部,直到今天寫完了這部《在楊柳依依的日子裏》。

而之所以會寫完這部長篇小說,是因為我想著要在三十歲之前寫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麵對好幾部的長篇小說寫作計劃,我最終選定了這部《在楊柳依依的日子裏》,並讓這部小說成為了我長篇小說中的處女作。

這麼做自然是有原因的,首先這部小說是我最早開始構思的一部小說,情節脈絡上基本是清晰的。

再者,這部小說我之前就寫出來一部分了,剛開始寫了有幾千字,後來寫到了十萬字左右停筆了——具體的情形我在《上架感言及自序》裏詳細敘述過,在這裏我就不贅言了。

而另外一個要先寫完這部小說的原因是,是這部小說以我自己的初中生活為藍本創作的,所以在情感上我也比較偏向於先創作完成這部小說。

這部小說雖然是以我初中生活為藍本創作的,但它和我真正的初中生活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因為這畢竟是一部小說,不是紀實文學。

而為了加深小說裏的戲劇衝突以及人物矛盾,我在寫作的時候有意拉遠了與原始事件以及人物原型的距離——我想這既是一種小說創作的方法,也是對人物原型的一種保護。

在這部小說寫到十萬字左右的時候,我試著在作家助手發布了這部小說,沒想到竟然簽約了。而簽約後的壓力和動力,更加促使我要完成這部小說。

在最初構思的時候,我覺得這部小說寫個十多萬字就可以了。但在簽約的時候卻發現,平台要求的最低字數是三十萬字,於是我當時便又把這部小說的字數提高到了三十萬字出頭。

在寫作的過程當中,我曾經擔心自己會寫不夠三十萬字,並也因此深為焦慮。但越往後麵寫,我卻越發現值得寫一寫的人和事有很多。但為了小說內容整體上的流暢度與節奏性,我還是舍棄掉了不少的素材——或許這些沒寫的人和事,我以後會在別的作品裏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