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徐才正回鄉(1 / 3)

大宋皇佑元年,這一年算是近幾年來少有的平靜之年,邊關並無大的戰事,朝堂之上趙禎皇帝罷免了陳執中,啟用文彥博,朝政清明,正是大宋興盛之像,隻是在河北路內,先是發了一場大水,後又瘟疫發作,虧得皇帝撥下錢糧,藥物,免去兵役雜稅,故此災情並不嚴重,到了秋分時節,氣漸涼,瘟疫便也去了。

話這河北路內有河間府,河間府下轄高陽縣,高陽縣有一處富平鄉,地處在大宋朝版圖的邊緣,平常時候邊境時常有異族侵擾,盜賊出沒,再加上有官府克扣,那百姓生活自然比不得中原京都富裕,可是這一次算是因禍得福,由於離得河岸遠了些,大水並為衝到這裏,疫病也未曾來臨,故此百姓未曾遭難,可是這鄉的鄉正張大茂眼看著左右臨鄉的鄉正一個個的都到高陽縣縣衙裏上報損失,張大茂便也有些按耐不住。

你看他們這些鄉正,雖然未曾入了品級,沒有考核升遷,可是你看大水衝到我的鄉裏,叫我鄉裏死傷若幹,損毀財物若幹,再來一場瘟疫,又叫我死傷若幹,損毀財物若幹,災人禍誰能躲得,隻要報了上去,再在縣令麵前訴苦一番,按照以往的慣例,朝廷自然會有錢糧撥下,不自己能分得多少,最起碼今年要繳納的錢糧就要少上許多。

既然有了這個便宜為什麼不要占上一占,不過富平鄉這個事情畢竟是有些假,所以這些日子張大茂都在為這個事情跑前跑後,忙的腿不著地,不曾著家,眼看著事情已經辦的差不多了,張大茂心中也送了一口氣,這些日子張大茂本應該再去縣城一趟,走動走動,了一下後事,不過這一日張大茂卻是去不了了,原來這一日乃是富平鄉中在京任職的徐才正告老還鄉的日子。

要這個徐才正可了不得,想這高陽縣地處邊境,若是舞刀弄槍,莊家把式,便是田間地頭都能隨便找出幾個來,可是大宋朝乃是以文治國,力氣大不值錢,能夠讀書識字,吟詩作畫才算是本事,而這徐才正家裏算是富裕,從便也喜愛讀書寫字,家中看見,便咬一咬牙,籌集了些資金,把徐才正送去了讀書。

若是那京城裏找一個讀書人容易,可是在這窮鄉僻壤裏找一個讀書人卻是不易,那徐才正當真有些誌氣,離家那年方才一十六歲,四處漂泊求學,一直到了而立之年,便學到了許多學問,有名氣,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平定下,各處相安,尊崇文人,徐才正入開東京封趕考,一舉考中進士,入朝為官。徐才正本以為如此便可以一展才華,大展宏圖,隻是等徐才正真正入了朝堂才知道,那讀書做學問與為官治世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想那讀書,隻要頭腦聰靈,名師引導,多少都能有些學問,可是這為官之道卻是不同,博聞強記,心思活泛隻是最末一條,更多的還是要能夠察言觀色,曲意逢合。徐才正卻是個正直的性子,又沒有什麼背景,初入朝堂的時候不能適應還有人看重徐才正的才華,提點兩句,時間長了眾人看徐才正的確不是當官的材料,便也就每人搭理了,眼看著同入朝堂之人皆盡各自升遷,徐才正心中心灰意冷,最後去了國子監在國子司業的位置上,一連十幾年,到如今年歲大了,無心致仕,便告老辭官,回了這高陽縣富平鄉中。

不要看徐才正這個國子司業這個職位,要知道宰相門的門人前尚且是七品官,而徐才正這個正經八百的進士出身的京官更是堂堂的正六品官職,更是在國子監中教授學業,認得不少京中大員子弟,雖然如今已經告老還鄉,可是拿了名貼送到京中各大府中,也決然不會吃了閉門羹。那高陽縣的縣令彭得然自持身份,不好當麵迎接徐才正,便叫張大茂代替他在高陽縣的官路上等待徐才正回鄉。

張大茂得了吩咐,可不敢怠慢,張大茂鬥大的字隻能識得四五個,可是能夠當上鄉正,便是屬於那種能夠察言觀色類型的,這高陽縣一共就這麼大,縣令彭得然也不是瞎子,哪裏還能不知道富平鄉情況如何,可是張大茂睜著大眼瞎話,彭得然還是裝作饒有興趣的聽了半,然後一拖再拖,一直把事情拖到了今日,在跟張大茂對話的言語之間,仿佛不經意之間,連續問起徐才正的情況三次,張大茂哪裏還不知道徐才正什麼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