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統兵五十萬伐燕的消息傳來後,燕將皆震懼,唯燕王和陳軍師神色淡然。
適時燕王正與部將聚在一起烤肉,飲酒,他拿著哨探發來的情報,對眾人笑道:“漢高祖大度知人,擅長任使,英雄都為其所用,也不過隻能將兵十萬。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夠統率五十萬兵馬?趙括之敗必將重現!”
陳軍師總是在第一時間為他的主公樹足威信,他言之鑿鑿的對眾人道:“大王一言切中要害,實是高明!”
到了這個時候,眾將也隻得一起捧場,氣氛就這樣捧起來了。
燕王放下酒碗,繼續道:“李景隆治軍無軍令軍紀,上下不同心,此一敗也。朝廷將士不適應北地霜寒,糧草軍械不足,此二敗也。李景隆貪功求勝,貿然輕進,此三敗也。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嚐習兵,卻掌大權,此四敗也。所部盡是烏合之眾,混亂無序,多是諛佞之輩,此五敗也。李景隆有此五敗,我無憂矣。”
燕王高瞻遠矚,雄才大略,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他適才所言的五點,也都不是虛言。
然話雖如此說,眾人心中還是有一樁擔憂處。這事別人不敢問,隻有張玉敢開這口。
張玉見眾將都在看他,便向燕王詢問道:“大王,李景隆其眾雖為烏合,然我軍數戰,傷兵甚多,若不得休養,恐士卒心生怨心。”
燕王神秘一笑:“所以,我得找人借兵。”
張玉不解:“誰?”
燕王不語,隻是指了指東北方。
眾人知道,那是寧王的地盤。
九月下旬,燕王令世子朱高熾守北平,總軍師道衍輔助之。燕王悉數征發所有丁壯赴大寧,隻留給朱高熾一萬老弱殘兵。
行軍路上,聞李景隆手下的先鋒將軍吳高欲攻永平,燕王親率精騎追殺,吳高不意燕軍猝至,不戰而逃。燕王窮追猛打,斬殺無算,一直把他打到山海關。
十月初六,陳義楓監押軍糧與燕王合兵,駐紮大寧城下。
在明太祖諸子中,打仗最厲害的王,有兩個,一為燕王,二為寧王。時人謂之曰:“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現在,英勇善戰的燕王,要去算計這位謀略過人的寧王。
寧王聞報燕王大軍來襲,立刻部署數萬兵力於城中,準備先給燕王殺殺威。但他又不敢先啟戰釁,他準備等著燕王先動手,然後再反擊,到時無論是道義上,還是公理上,都是自己占優。畢竟燕王也不是好惹的,如何處理和他的關係,那可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
就在寧王愁腸百轉,不知如何應對的時候,屬下通報,燕王竟然要單騎入城!
這下不見也得見了。
寧王開城親迎,內心再怎麼排斥,表麵功夫也得做足,嘴上一口一個“四哥”叫得極是親切。燕王則執著寧王手,大悲大慟,具言不得己起兵,實出奸臣之害。
他那神情,再誠懇不過:“求老弟幫忙寫封信澄清誤會,代我謝罪。”
寧王迅速在心裏一算計,然後答應了。
寧王朱權也被削藩了,他對建文帝萬分不滿,但他又不敢背負反賊之名造反。
而燕王孤身入城,如果抓他請賞,那麼城下他那群手下反正己是無路可走,到時勢必死拚到底,最後無論勝敗,自己都得損失慘重。
還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中間人,幫他寫這封謝罪書,請雙方息兵,然後趕緊把眼前這尊瘟神送走。
當晚,寧王好吃好喝的款待這位大爺,也當著他的麵寫了信,連夜上呈朝廷。
“老弟,四哥感激之至!”
“四哥,親兄弟休說這話,這是我分內之事。”
寧王虛與委蛇的應付著燕王,心裏像十五隻吊桶落井裏一樣七上八下,好不容易熬到晚上,給燕王找了最好的房子讓他睡覺。當然,派人暗中嚴加看守自是少不了的。
燕王鼾聲如雷,就好像睡在自己家一樣。
寧王代寫的調停文書雖己發出,但等到朝廷回複亦需要時日。燕王以無人服侍起居為由,讓寧王把自己的長吏調進來。寧王一想,反正他也不調大隊士兵,就答應了。
陳義楓、馬三保等人就是這時進的城。
這幫看起來舉止粗俗,胸無城府,行事呆楞的貨色,跟沒見過世麵的鄉巴佬一樣,到了大寧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喝喝,吃完飯一嘴油也不知道擦,連個尋常人家的小廝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