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介體傳播:包括機械傳播、無性繁殖材料和嫁接傳播、種子和花粉傳播。

病毒病害的特點及診斷

症狀特點:類型:花葉、黃化、矮縮、叢枝等,少數為壞死斑點。

1)田間表現特點:

(一般心葉首先出現症狀,然後擴展至植株的其他部分。

(係統侵染,引起的壞死斑點通常較均勻地分布於植株上,而不像真菌和細菌引起的局部斑點在植株上分布不均勻。

③隨著氣溫的變化,特別是在高溫條件下,植物病毒病時常會發生隱症現象。

2)傳播和流行特點:

主要通過昆蟲等生物介體進行傳播。病害的發生、流行及其在田間的分布往往與傳毒昆蟲密切相關。

病原物傳播的方式和途徑:

(1)氣流傳播

一些重要病原真菌的主要傳播方式。例如,麥鏽菌、白粉菌,稻瘟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等。

(2)雨水傳播

植物病原細菌和產生分子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器的病原真菌主要是雨水或露滴傳播的。灌溉水也是重要的傳播途徑。

(3)昆蟲及其他介體傳播

(4)人為因素傳播

帶有病原物的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經過人們攜帶和調運,可以遠距離傳播。

單循環病害(積年流行病害)和多循環病害(單年流行病害)的特點和防治策略。

單循環病害:病害從少量發生起,需要經過年度間的病原物積累過程,才能造成危害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時間尺度一般以“年”為單位。

特點:

①在病害循環中隻有初侵染而沒有再侵染或雖有再侵染,但作用很;

②多為種傳或土傳的全株性或係統性病害,其自然傳播距離較近,傳播效能較;

③病原物可產生抗逆性強的休眠體越冬,越冬率較高;

④寄主的感病期較短,潛育期長,受環境條件的影響。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取決於初始菌量。

防治策略:控製每年初侵染數量和初始病情為主,繁殖材料上和土壤中病原數量常是預測預報的主要因子。

(2)多循環病害:作物一個生長季節中,隻要條件適宜,病原物數量能不斷積累並導致流行成災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進展的時間尺度,一般以“”為單位。

特點:特點:

①絕大多數是局部侵染,寄主感病時期長,病害潛育期短,

②病原物繁殖率高,對環境條件敏感,不利條件下迅速死亡;

③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穩定,越冬後存活的病原物量(初始菌量)不高;

④病原物多為氣流、雨水傳播,傳播距離較遠;病害流行與否主要決定於病害流行速率的高低。

防治策略:以種植抗病品種,采用藥劑防治和農業防治措施,控製或降低當年病害流行速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