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仙非仙兮凡非凡(1 / 3)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八月中秋月圓夜、峨眉山、舍身崖,一老一幼兩位僧人臨風而立,雙手合十。山居歲月百無聊賴,以往此時,山中僧侶早已安歇,隻因中秋佳節,故比平時熱鬧,此刻仍是燈火闌珊,意猶未盡。

老僧慈眉善目,已是古稀之年,麵上雖皺紋縱橫,一雙眼睛卻清明有神,滿目澄淨祥和,神態宛若初生嬰孩。

幼僧約莫十二三歲,個頭小小,方齊老僧肩頭,一雙肉手合於胸前,臉上稚氣未退。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卻也是眉目清秀,不沾俗氣。雙目炯炯有神,眉眼之間自有一股呆氣。

二僧雖是敝巾舊袍,卻漿洗的十分幹淨,樸實卻顯不凡,臨立於萬丈深淵之側、濤濤雲海之間,自有一派氣度。

舍身崖深不見底,黃鶴不得過、猿猱莫可攀,絕壁千仞,觸手生滑,人立於崖畔,不免不寒而栗,望而生畏。舍身崖外雲海翻騰,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山風過處,有如萬馬奔騰呼嘯而過。二僧置身滾滾雲海之中,衣袍飄飛,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大有蘇東坡泛舟赤壁之感。

隻聽那老僧徐徐道來:“君寶,你我師徒二人在外修行五年,曆世渡劫,身無敝體之衣,饑餐渴飲,兩袖清風,一缽一杖,行了兩萬多裏路。東至茫茫東海、西極雪域高原、北達漠河苦寒之地、南極海南天涯海角。一步一行善,其間雖多艱難險阻,可幸多貴人相助,今日才得重返峨眉山,也可謂是功德一件。”

正是:一僧一缽一芒杖,一步一笑一天涯。

君寶滴溜溜的轉著雙大眼,雙目如點漆,抬起小腦袋望向師傅一笑。

老僧亦頷首朝君寶一笑,沉吟道:“君寶,你伴為師左右,風餐露宿,枕天席地,奔波了五年兩萬裏,可也覺得苦嗎?”

君寶連連搖晃著小腦袋,道:“師傅,我不覺苦。跟隨師傅雲遊四方,去哪裏都是好的。師傅若孤身在外,我便不能放心。君寶跟著師傅的這五年,方知世界之大,何況又救得許多人脫離苦難,這是再好不過的。”君寶童聲清脆,如環佩相擊,於空山回響。

老僧輕輕拍了拍君寶小腦袋,笑眯眯道:“君寶進益了!”

康熙初年,四海粗定,君寶父母雙親皆死於戰爭離亂,了空大師將君寶抱回峨眉山時,眾人見君寶麵黃肌瘦,又身染惡疾天花,奄奄一息,眼見是活不成了。得虧了空大師慈悲,每日抱著君寶走上十幾裏路,求醫問藥,又到峨眉山下的農家化緣,這才保全君寶性命。恰逢那一年是荒年,人人難以自足,幸得山下農夫農婦身處佛教聖地,皆是良善慈悲之輩,又感念了空大師之德,皆願爭相哺養君寶。君寶算是喝百家奶長大的,峨眉山方圓十幾裏內的村民都識得君寶,待君寶如同親人,君寶亦與之親厚。

了空大師年高德劭,大可將君寶寄養於山下尋常人家,或交予峨眉山一眾弟子照料,隻因悲憫君寶身世,不忍舍棄,仍舊躬親撫養,隻道是:“機緣如此,順其自然。”可喜君寶在了空大師悉心照拂下,身體日漸茁壯,逃過了生死難關,一日一日長成一個少年。

了空大師更是收君寶為徒,將畢生所學武功、佛法傾囊相授,毫不遺留。了空大師此生佛法精妙、武功精微,乃武林中的翹楚,多少人前仆後繼踏破了峨眉山金頂華藏寺的門檻,求拜於了空大師門下,都未能得償所願,了空卻隻收了君寶這一個關門弟子。

君寶自幼在這峨眉山中長大,正所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整日處在這山水之間,與麋鹿猿猱作鄰、同鳥雀花草為伴,閑看流雲出岫,靜觀倦鳥還巢,終年見不到一個外人,是以天性無邪,稟賦純良。

殘秋,微冷。

落木蕭蕭,寒音嫋嫋。

了空大師凝望舍身崖雲海,又問道:“君寶,這五年來你與為師在山下所見如何?”

君寶欣喜說道:“山下熱鬧繁華極啦!”眼中不禁流露出神往之色,雖是身處佛門之中,卻難掩孩提天性,童稚天真,發乎自然。

了空不動聲色,道:“山居修行清苦,百無聊賴。你可羨慕山下子弟衣飾華美、飲食精饜?”

君寶稚聲稚氣,仰頭道:“不,師傅。阿彌陀佛,我每天在山上,就著青菜蘿卜,吃上兩大碗米飯,就已經好的了不得了。何況我從小穿這青衣僧袍,衣服太華美反倒不習慣,習武時叮叮當當的也太累贅,還是不及僧袍舒適合身。”

了空點頭一笑,道:“正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君寶笑著接口說道:“一簞食,一瓢飲,樂在其中矣。”

山中師兄弟皆秉承方丈教誨,修身養性,生活簡樸,於飲食上不甚考究,於衣著上但求從簡,君寶固然也是如此,向來便覺“勤儉”乃理所當然之事,雖然年齡尚小,卻也並不委屈抱怨。每日即使是青菜蘿卜白米飯,也吃得津津有味,如同美味佳肴一般。

山中遍地是寶,僧侶也是靠山吃山,春食春筍夏有蕨、秋吃瓜果冬藏根。俗語亦有雲: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正是這個道理。

了空攜君寶遊曆四方整整五年,今日重回峨眉金頂,自是感慨萬千。了空雖說一生修佛,心中早已明淨如水,不興波瀾,但待到如今返還故土之日,悄立於舍身崖畔之時,心頭不免一動,想起昔日蒲公追鹿亦是在這舍生崖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