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之雄,唯操與君爾。”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橋段,相信很多對曆史感興趣的朋友與我一樣,都有所耳聞。而中華大地自孔孟以來,就十分講究以禮相待,以德服人。而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禮”,吃飯喝茶,戰爭煮酒都與我想要闡述的主題息息相關——烹文化。
烹之於中華兒女在曆史長河中,一直在很多重要的經典和曆史事件中出現。尹伊曾經和人過:“治大國若烹鮮”。而詩仙李白曾經揮灑過千古絕句“烹羊宰牛且為樂”。烹的行為,作為人類古代文化的標誌“自生火”的產生之後,就以各種方式出現在很多文獻之中。而到本文我想表達的“烹”,其實就是一種像“跬步”慢積的狀態,火慢燉。而這種狀態一直以來都是大眾認可的一種做學問、修身齊家治國的遵循方法。激進和賦從來不受師長在基礎教育中推崇。做學問如此,那回歸到正經的“火”的藝術上,烹就是一種心態,就是一種堅持。
本人不才,算得上是一個烹飪方麵的愛好者。前麵那麼多故弄玄虛的話,其實本意也就是聊聊我烹的曆史和理解。二十餘年,望中猶記是在我第一次搬家到新家的生日,我第一次正經地在我生日的早上,大概是十三、四歲左右,我給自己和父母製作了一人一份的荷包蛋煮泡麵。不用深究,就是第一次煎了荷包蛋,然後用鍋子煮了麵最後合在一起的產物。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正經“烹”了一次。接下來也算一發不可收拾,一直到大學之前,我每逢閑著無聊,就跑去我家的化學實驗室,進行大膽的化學實驗。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也出現了。那時候互聯網媒介還不是那麼方便,度娘的幫助還來不了那麼及時,我倒是一個不怕地不怕的好漢,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敢加在我做的東西裏麵。除了有燒不焦,燒得熟的自帶賦。我的實驗室裏誕生過許許多多難以明狀、令人不解的食物。我深深記得在最近三年左右,我在一個轟趴住處,大膽的煮了一次五碗的“五行麵”。現在想想,除了這個概念,其他真的不敢直視。而在最近,我相信也有一批和我有類似愛好的人,當然也不乏主婦朋友們,熱愛看網上教學煮菜的視頻。之前讀書和上課做實驗都沒看的如此認真,這些視頻可謂如數家珍。要不是我還沒結婚和有孩子,不知道我要毒害多少次我的家人。
但在這些跌打滾爬中,這些烹的曆史也讓我找尋到一些規律。如何燒的好吃,真的去各類視頻網站上搜索燒菜好的師傅,絕對可以突飛猛進。所以我就我鬧騰這些時日後,一些心得體會。首先我在青少年時期燒菜時候,最喜歡加的一個輔料便是吉士,通俗講法也叫牛油。作為一名瘋狂的牛油愛好者,我以前煮個麵,都會在上麵加一圈。而在我大學時期,在我實驗最放飛的時候(大學我就租住在學校周邊的居民區,擁有獨立的廚衛),我除了在紅燒肉裏沒加,其他菜裏很多都嚐試加過。然後毒害了我大學許許多多好友,我的大學幾個現在還聯係的好友,都記得我那時候的一道名菜,起司金針菇炒蛋。現在做總結的話,金針菇容易燒出汁,正好解決了起司加在鍋裏容易焦化,而剛開始先放蛋,煎成型出香後,金針菇放進去的汁水正好鎖住了蛋和起司的香味,加之菇類穀氨酸鈉的鹹鮮味,簡單調味就很好吃。如果現在優化調味,絕對是我的拿手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