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碑記(1 / 2)

泰山,五嶽之尊,為華夏一大旅遊勝地,無論何時,總是不乏遊客,今自然也不例外,環山公路上一輛橙色出租車緩緩靠邊停下,不一會兒,一位身著黑袍的年輕人提著一個黑色的箱子下了車徒步上山去了。

不知是年輕人身著複古黑袍還是如今是七月份的原因,一路上不少人對著年輕人指指點點,年輕人絲毫不在意,一路拾級而上。。。

兩三個時辰後年輕人來到了泰山頂,看了一眼還掛在邊遲遲不肯下落的夕陽以及被夕陽染成紅色的雲彩年輕人緩緩的盤膝坐在一處青石上,將黑箱子打開,箱子裏麵盛著一柄古劍。雙手將劍取出橫放在兩膝上。右手握著劍鞘,左手按在劍柄上,食指和中指有節律的輕敲劍柄,口裏不停的念著些什麼,半晌,又將那柄劍豎直放在眼前,對著那殘陽不停的調整位置。

“應該是這裏沒錯了可為什麼找不到那個節點,我又推錯了嗎?”

“不,不可能,這次肯定是對的不然不會有這麼強的空間波動,難道不在這?”年輕人低語著,似乎在質疑自己,又很快冷靜下來,自語道“四百年都過來了,還差這一會嗎?”

“古人雲:“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所指也確實是泰山,陰陽或許不是世人所言的山陽山陰,指的應該是陰陽界”年輕人似在分析,亦或是回憶

“是了,古籍亦有記載,泰山神主下殺生;據道教所言,地人三界歸泰山,泰山南門以上便為界所屬,那玉皇頂,指的是玉皇麼?古人管仲亦雲: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虙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炎帝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雲雲;帝嚳封泰山,禪雲雲;堯封泰山禪雲雲,舜封泰山,禪雲雲;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受命!又是誰的命,玉皇??何指?奈河,通不也是同一條河麼?所謂昏曉,日之將落為昏,將出未出為曉,既未出那麼月在麼?陰陽,日與月,陰陽割昏曉莫非是指日月同輝之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已至泰山頂,未嚐見眾山,反而更覺自身渺了,普之下何以眾山?西王母所在地不也是山?”

“若由此推,隻有在上麵了!還是!人力難至?為仙神可抵!成仙得道啊!當年龍虎山張師都未嚐成仙,野老又何作此詩?”年輕人起身立於青石上看著玉皇頂處眼中閃過一抹疑惑。

“古有聖人開僻地,其名盤古,盤古界,又名靈界,靈界十十地,可為何有九十地之?是了媧皇補!隻是補得又是什麼?”年輕人不得其解。

“也罷!這次算是白來了!且回去慢慢研究!”年輕人忽的跳下青石持劍就欲下山而去,走時最後看了一眼雲海,此時的雲海滿是紅光,當是美不可言,收回目光,便要下山又看了眼色卻見在那東方一輪圓月緩緩升起,半邊紅半邊墨,見此,年輕人瞳孔一縮,道“陰陽?昏曉?原來如此,好一個陰陽割昏曉!陰在前陽在後陰陽交替,昏曉交接,古人誠不欺我也!”

似明白了什麼,年輕人不再停留,快步向山下走去,他要去驗證一件事。

很快年輕人來到南門,不顧眾遊客詫異的目光,舉起古劍對著邊的陰陽分割線丈量起來,終於,他找到了,順著劍柄望去整個南門被上的陰陽界線分為陰陽兩界。

“是了,應該就是這裏了,隻是要等到昏曉交替之時才可以判斷。如今到可以在此休息。”年輕人喜出望外,走回到南門的門柱前,靠著柱子坐下,抱劍閉目,

過往的遊客倒也不覺得這人有病,反而在想又是一個玩splay入迷的中二者。一些大膽的女遊客還跑到其旁邊拿出手機哢嚓一頓亂拍,讓得正閉目養神的年輕人哭笑不得,這算什麼事?

好在,色已晚,遊客逐漸下山去了,很快就隻剩年輕人一人了。沒有人打擾,年輕人很快睡過去。

迷糊間年輕人好像聽到有人在話。

“喲這裏怎麼有一個娃娃?”一個女聲道。

“還真有,細皮嫩肉的,看起來就很有食欲”這是一個沙啞的男聲,似是一個中年人,聽到這年輕人眼皮微動,想要睜開眼,卻又難以睜開。

“遭了,怕是見鬼了”年輕人心想。

“嗬嗬,分明是個麵目清秀的生,來讓妾身看看”年輕人感到有什麼東西把自己從頭摸到腳,涼嗖嗖的,不禁寒毛倒豎。

“喲!元陽未泄,這可是大補之物,死鬼你可不要跟妾身搶啊!”那個女聲又響起來,聲音如同十六七歲的姑娘清甜至極,可這話卻讓年輕人全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