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了一本書《北大哲學課》因為想從中找到寫作的靈感,裏麵的開頭有這麼一個故事,古希臘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的金頂上刻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是神話傳中的神諭。認識自己似乎看著很簡單,古代的聖人們以及智者,都曾過:人,要認識自己。但是認識自己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很多人現在都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拿著五險一金。擠公交擠地鐵,下班就是刷手機,往往會有這麼一個想法,想成為那些整看著像不幹活就能拿錢的,坐在辦公室,指揮下屬,一種上位者的姿態。我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抱怨生活,這種人活的很累。有些人覺得這不是真實的自己,想要做最真實的自己,但是又為生活所迫,不得不低三下四,心中會覺得很羞恥,但生活不就是這樣嗎?主要是看你什麼心態,想得到應有的價值,就要付出相等的代價,甚至更大的代價。俗話無奸不成商,賣方在賣取物品時,肯定是要把價錢調得更高,而買家則是不停的往下壓價,這是市場的一種競爭狀態,從大到都是這樣一個道理,有講信譽的就有不講信譽的,來來往往,站在路口邊上,觀察所有的行人,會發現,他們根本就不會關心周圍的事物,隻在做自己的,生活是形形色色的,你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不去改變是很難生存,你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做作,展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麵,必須遵循自己的內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做法隻會讓人更厭惡,與人講話的時候,不要把自己想的高高在上,這種出來的話,很讓人反感,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最真實的自己,一定是展現出最真實的一麵,它是善良的,有愛的,相由心生,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如果是壞事,一定會表現出來,因為他總是想向別人遮掩,在如果你做的是正確的事,完全沒有必要遮遮掩掩,隻要你不是做壞事,坦蕩一些,別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人非常的真實,我時常思考自己的缺點,脾氣比較暴躁,雖然想到什麼就會去做,但是缺點就是比較粗心,想的不夠仔細,做的也不夠全麵,也會跟別人為了一點事爭論而上心,總的來就是想的太多,悲觀主義者嘛,想的太多更容易讓人鬱悶,所以在想問題上要區別開來,如果都用同等的態度去對待,久而久之,會讓人非常的不開心,雖然一個人太真實,別人不一定把你當一回事,但是你這個人不真實,別人一定不會把你當回事。
做真實的自己(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