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走在沈陽道裏的北京人(1 / 2)

現代人隻要一提起國內最大的古玩市場,想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北京潘家園,其實不然,在古玩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先有津沈陽道,後有北京潘家園’,原因也有兩點:

第一,沈陽道古玩市場起源和命名都要比潘家園早,早在199年之前,這裏原本就是舊物交換市場,那時就有倒騰古玩的,到了199年,和平區對舊物市場進行改造後,改名為‘沈陽道古玩市場’,從此,這裏成了古物玩家的必爭之地。

第一,沈陽道每周四都會有大批古玩愛好者來到這裏買賣古玩,人們都是周四在這裏觀察買賣一輪,周五和周六才會去北京潘家園。

所以忠實的古物玩家都知道,想要掐尖兒,您就不隻能去潘家園,得必須先來津的沈陽道才行。

‘周四不走沈陽道’,這句話已經流傳了幾十年,已經成了津老司機之間的‘老例兒’,因為每到這一,坐車打車來到這裏淘換古董的人非常多,人最多的年頭,可以街道上都得是人擠人。

我呢,叫李四海,可以是出生在書香世家,據我爸,我祖上在明朝時一位有名的教書先生,曾經教出過不少當官兒的,隻不過我這位祖上比較死板,從來都不接受門生子弟的幫襯,老了之後回農村教農村孩子讀書畫畫去了。

我爺爺李三泉,打我記事兒起就沒見著過,我隻聽我爸,我爺爺是一位很有名的畫家,至於具體是多有名,我不知道。

時候我經常問我爸,我爺爺去哪兒了,可每當我一問爺爺的事情,我爸就唉聲歎氣不言語,而且當必定會大喝一通,每一次都是喝的爛醉,所以後來我就也沒再問過。

至於我媽,我更是連長什麼樣都不知道,至今是死了還是活著都不清楚。再一次我爸喝醉的時候,我偷偷聽到他呼喊著我媽的名字,我當時好奇就多聽了幾耳朵,我爸一直喊著王秀別走,別離開我和孩子,別走之類的。

從我爸的話語當中,我大概也能猜得出來,是我媽拋棄了我爸和我,所以對於這個生了我,卻一麵都沒見過的媽,我也沒什麼好印象,我也從沒有問過任何有關她的事情。

直到有一,有一個叫韓君的女子找上門,打聽關於‘五牛圖’的事情,我平靜的生活終於被打破了,拋棄我爸和我的媽,我爸,甚至我死去多年的爺爺,一樁樁一件件都被牽扯到了其中……

這件事發生在1998年的春。

再次重新介紹一下我自己,我叫李四海,今年二十八歲,是一個在津沈陽道開著一家古玩字畫的北京人。

這間店鋪的名字叫‘古今字畫’,名字相當大氣豪邁,是我爸給取的,可是店鋪卻的可憐,隻有一間三四十平米的屋子和一間倉庫。

店鋪的牆壁上,掛著各種的名人字畫,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我這店兒的鎮店之寶,就是進門第一眼就能看見牆壁上的那一副畫,這幅畫叫唐宮仕女圖,作者是唐代張萱,周昉所畫,描繪的是唐朝貴族婦女的生活情調。

這幅畫是我爺爺留下來的,據是我爺爺的長輩仿的,雖然不可能是真的,但也有些年頭兒了,留到現在至少也得一百多年的時間,賣了的話也夠我好吃好喝個十幾年了。

我們家祖上是書香世家,留下一門鑒別書法字畫的絕學‘觀聞指’;

觀;便是觀畫和文字的顏色紙張的紋理,單從畫紙就能看出這畫是新還是舊。

聞;無論是字還是畫,所用的墨都是有氣味兒的,新墨什麼味道,老墨什麼味道都不一樣,而且時間長久味道也是不一樣的,紙張的新舊也能從味道上來判斷出來。

指;這‘指’就高深多了,分點,摸,彈,‘點’就是用一根手指在書畫上輕輕點一下,便能從紙張的厚度分辨真假,‘摸’就是用手撫摸紙張的紋理,另外墨的觸感也能摸的出來,有的墨摸上去光滑平整,有的墨摸上去參差不齊,差距非常細微,一般人很難摸得出來,‘彈’用手指輕輕在紙上彈一下,從紙張發出的聲音來判斷紙的年代,老的紙彈出來的聲音類似噗噗比較悶的聲音,而新紙比較清脆。

不過以現在的科技水平,要想從這三點判斷出一幅畫的真假和年代,幾乎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有像我們家傳的絕學,經過專門的手法和多年的練習,才有可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