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之所惡,孰知其故。
之道,
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