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廠村位於百德鎮西部,距鎮政府8公裏。西鄰皮陽鎮,東與新元村、北與大樂村接壤。轄14個村民組,897戶407人,其中勞動力15人。居住有布依、彝等少數民族。村域麵積97平方公裏,耕地麵積55畝。現有道路裏程19公裏,已硬化147公裏,未硬化4公裏;全村仍有800人未解決飲水問題。
011年,村支部書記周開瑛同誌在參觀了著名的蔬菜生產基地壽光後,回家帶領村支兩委人員開始走村串戶,在銀廠村發動群眾8戶新建大棚18個,總麵積達㎡,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
剛當上村支部書記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修路。請鎮政府鎮長親自劃路線,有很多村民當時還不同意修路的:“我們祖祖輩輩不修路照樣生活,修路時幫當官的修的”,有的群眾如是。村支兩委通過一次次的做群眾工作,好不容易才服了村民。終於修通了180米長的通村路,現已硬化,為全村經濟發展打通路子。
走進銀廠村,看見的是一處處的大棚,有村民,銀廠村變了,新東西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看見大棚種出的反季節蔬菜那麼俏式,有部分村民也開始謀劃發展自己的大棚,他們也靠蔬菜大棚致富。在引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九月的鄉村,正是豐收的季節。在興仁縣百德鎮銀廠村,村民楊金懷正在今年自家新種植的高產玉米種植地裏,背著一背簍玉米從地裏走出來,收獲雖苦,卻止不住他臉上洋溢著豐收的笑容。他,這是村支書和新來的“第一書記”姚朝進帶領村民新種植的高產玉米,今年試種他家一畝地就比原來增收了600多斤。百德鎮、波陽鎮、大山鎮、馬馬崖鎮同屬原大山片區,主要以生產麥、玉米為主,特別是玉米,因日照充足,光合作用強,玉米品質好。因此,“大山包穀飯”在興仁縣乃至黔西南州都享有盛名。
大山老片區的對玉米種植這塊基本上都是傳統的種法,沒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所以產量提不高,而且老品種的產量低,收入就比較少。針對這種情況,周開瑛同誌與姚朝進以及(鎮)農業服務中心的人就一起到縣農業局去,申請找項目,改善大家種植的方法,引導老百姓用側膜覆蓋的方式來種。同時引進糯“玉米868”品種,它的產量比較高,而且在農民種植這塊的難度也不大,通過農業服務中心指導以後,老百姓就很快接受了這種種植方法和掌握了這個種植技術,今年的產量在原來的基礎上每一畝可能要增加600—800斤左右。
由於糯玉米種植在銀廠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周開瑛對於下一步玉米種植又有著自己的打算。根據這次種植以後,他有個初步的想法,就是準備讓老百姓做季的玉米種植,在三月底第一季包穀就出來了,然後老百姓把包穀賣完以後,又重新種第二季,這樣打的時間差來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他估計一家人的一畝地淨收入在7000—8000左右。
針對老百姓擔心廣泛的糯玉米種植銷路的問題,周開瑛和銀廠村同步康第一書記姚朝進積極聯係了當地一家烤酒的企業,與酒廠通過簽訂合同進行收購,並立足當地現有三家養殖大戶存欄1500多頭牛的養殖基礎,充分利用省人大幫扶百德的資源優勢,正積極申請省人大幫助協調在百德建立“000畝優質玉米生產基地”和“秸稈飼料加工廠”來解決老百姓的後顧之憂。
015年10月0日銀廠村同步康駐村工作組、駐村幹部、村支兩委班子、各村民組組長,於在銀廠村二樓會議室召開壯大銀廠村集體經濟會議。會上,興義師院副館長、駐村第一書記姚朝進同誌通過什麼產業才能發展壯大銀廠村的集體經濟,提高本村老百姓的收入,作了全麵細致的發言、介紹。
在縣農業局有關專家、百德鎮政府領導、鎮農業服務中心、同步康駐村工作組和村支兩委班子的共同調研下,經過實地考察,分析、評估。最後確定在銀廠村的立山腳、鴨山、舊屋基、連家灣、羅摩一組、羅摩二組6個組連片種植00畝高鈣蘋果和100畝葡萄。采取農戶土地流轉出來,村民委員會承包流轉出來的土地,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尋求有經驗的公司或外地商人來管理栽種,也可以通過本村村民選舉、推薦本村有能力懂技術的村民來負責栽種。。
會議最後達成一致意見:一、同意這6個組的土地流轉出來種植高鈣蘋果和葡萄。二、土地流轉方式:租金,前年,第一年0000/畝,往後每畝每年加000元,年後5年內,每年每畝加5000元。三、涉及到的這6個組組長回到該組後及時召開會議,向本組內的村民大力宣傳,讓老百姓知道,為下一步掙撥土地做鋪墊。四、不管是什麼人來承包,村委與其簽訂合同,以後優先雇傭本村村民作為工人。
除了千方百計找出路,謀發展,周開瑛還要為本村的集體經濟做籌劃。利用政府引導,村支兩委流轉的方式流轉了50畝土地來進行示範種植。與此同時,積極協調利用人大幫扶建設的18個大棚,來發展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