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智雄傳附件一
石家莊市區趙王陵雲盤山探源
作者王占福
追溯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區的曆史遺跡及名人,大多知曉漢代南越王趙佗陵墓,因其最為久遠的曆史名人墓葬留存,時光達兩千二百年,可謂曆史積澱深厚,歲月悠久。其實多不知情的是,在靠近現市區中心位置,還曾佇立著一座同時期,或更為名氣昭彰的漢代早期趙王,或為恒山王爺陵墓。
該王陵因其規模龐大,巍峨高聳,頂矗廟宇,香火綿延,聲名遠播,備受周邊鄉人推崇拜祭,並被譽稱作“雲盤山”,以彰顯其宏偉氣勢。山頂廟宇被稱作“雲盤寺”,因其為千年古寺,曾曆代聳立,足顯輝耀,至今此寺仍在舊址旁重建尚存,即在豐收路沿東區東側,隻是已為平地之廟,規模大不如前。但其王陵大墓誇舉為山,其上建廟顯名,確為史上少見的奇聞遺跡,更值得探討追尋的是,其陵內所葬主人,身份自是不同凡比,當為名秉史冊的國王貴胄。隻是要揭開曆史封塵,真相大白下,尚需等待時機。
可喜的是,在四十年前的一次偶然發現,卻迎來了掀開曆史湮封,揭露千載真相的時刻。後經文物部門介入,經過月餘挖掘清理,對其所獲文物研究考證,逐漸顯現其所葬主人的崇高身份,從而破解了一個千古之謎,還原了曆史真情。曾成為當時國內考古界重要發現,在當年考古成果中名震極大,轟動一時,影響深遠。今有必要將其實情介紹出來,讓廣大讀者民眾,知曉本市區厚重曆史,非凡人物,史冊銘記,典故軼事,淵深的文化底蘊。
一四十年前驚現趙王陵墓
時光倒回前四十載的一九七八年,在當今石市豐收路北側,沿東街東側不遠處,接近從前沿村東的地方,如今已成北城國際居民區。事情發生在當年夏初七月間,市機電回收公司征地建廠,在所批用地之內,存在一個八點三米高的大土疙瘩,聞是過去雲盤山舊址。由於一九四七年解放石家莊時,曾在此激戰,原山頂廟宇已被毀壞,後又經燒磚拉用周遭之土,加之常年雨水衝刷,所剩隻有中心數十米的大土丘,實為阻礙建設,於是用施工機械挖掘清理。
就在挖掘過程中,有一個沿村的年輕村民,名叫李勝伍,正在外地上學,所攻專業即為考古學,本就對村東大土丘感興趣。此時正值學校放假,真乃事巧,聽聞來到工地觀看。當他看到被挖土丘中出現夯土層,其內顏色與周邊土質大不一樣,由於與所學考古知識相關,馬上敏感意識到,這或許是座古代墓葬,不禁心中驚異,於是立即報告給市文物部門。文物部門領導聽後極為重視,立即派人到現場勘察,確定無誤後叫停施工,並立即組織人員進行考古挖掘。
有考古資料佐證,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古挖掘,此古墓為中字型,墓室規整,內有約五十歲左右的男屍骨架一具,此墓葬曾被盜擾焚燒過,因此出土文物不多。但也出土了銅印,玉璧,銅鼎,銅帶鉤,成組銅鈴及架具,六博棋等珍貴文物。其中最具價值的,當屬在被埋葬者頭部左側,發現了一枚珍貴的銅製方印。這枚印為陰刻,上鐫刻古文“長耳”二字,可用以證明被葬者的身份信息。《挖掘時曾被傳為是趙雲墓,本作者也曾到過現場觀看,但因封閉阻攔,未能親眼目睹實物,但沿村多人看過實況。本人調查得知,當時報告者李勝伍,也親自參與了挖掘工作,其後從事文物工作多年,存有真實資料,可供證明》。
據當時多位專家考證,秦朝前“長與張”字相通,因此確定此墓主人應為“張耳”。再對比秦漢君王墓葬形製規格,和出土的銅縷玉衣碎片,及墓中顯示棺槨周圍,有過木料累積痕跡,實顯黃腸題湊之樣。其中出土成組青銅古鈴樂器,屬高等級王侯所能配用之物,當確定為漢代早期君王墓葬。結合所獲另一枚銅印,刻有“東垣長印”四字,由此推斷為漢初時,被劉邦封為趙王的張耳陵寢,得到國內考古界專家共識。
對於曾被陳勝封為趙國丞相,楚霸王項羽封為恒山王,後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趙王的張耳,史學家司馬遷曾在史記書中,著有“張耳陳餘列傳”,當屬秦末漢初時非凡風雲人物。屬曆史上名聲顯赫的趙國王爺,可謂中國第一位帝師,其陵墓所在之處,曾有多個地方爭競為真,但均都拿不出確切證據,始終無可考證,難有定論。最大的張耳墓葬要數冀州城凸顯,聽聞曾規模浩大,享受千百年來祭奠,還有陝西鹹陽地有個張耳村,據有很多曆史故事流傳民間。但自此挖掘成果公布,登載在國家權威雜誌“考古”上之後,引起國內極大反響轟動,具有不容置疑的鐵證,盡封他人爭辯之口。再加冀州古墓考證顯示為另人之墓,此雲盤山漢初古墓,即被確定為漢代趙王張耳陵墓,再無其它爭論出現。{網上有資料可覽閱,找張耳墓。}
二陳勝王封張耳為趙國相
起漢趙王張耳,卻是燕趙大地曆史上,一個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因其曾經曆戰國末期,秦朝時期和秦末戰亂,以及楚漢相爭的全過程,是史冊中為數不多的親曆參與者,當是不可缺少的曆史風雲人物。張耳曾與陳勝劉邦項羽張良韓信等共事,與漢高祖劉邦存續數代親緣葛蔓,有著豐厚的曆史故事。還曾是戰國後期魏國公子無忌,即史稱信陵君的門客,其非凡生平多留曆史印記。史學泰鬥司馬遷曾在史記書中,撰寫了張耳陳餘列傳,其它漢書史籍也多有記載,就連民國時期的知名學者蔡東藩,也在其所著的“前漢演義”一書中,對此情節有多處詳細描寫。
到漢趙王張耳,已有兩千二百多年曆史。曾經曆戰國時代後期戰亂,到秦朝建立及滅亡,後經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義,舉國紛亂,楚漢相爭,大漢一統的時代全過程,確是一個有著非凡經曆之人。秦末漢初時期的許多大事件中,多有其身影顯現,功排前列,成語留世,均與此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或存千絲萬縷之緣,請詳見敘述細情。
談及張耳,必涉陳餘,這也是司馬遷寫史記,將兩人並敘立傳的理脈所在,史冊中卻也少見。據史籍載,張耳陳餘相住不遠,均藉為大梁人,也就是現在河南開封佐近,戰國時屬魏國之邦。張耳年輕時喜交遊,具智略,曾為魏國公子無忌的座上客,即名揚海內的信陵君家賓,定非凡俗之輩。後因犯事出奔,隱藏於外黃之地,遇一富家美貌女與夫不和,欲尋外嫁,其父素知張耳不凡,英俊瀟灑,頗具才華。便讓其女借故相望,女甚鍾情,芳心欲醉,周折成眷,皆大歡喜。由於得惠資助,張耳結交魏國主臣,竟得任外黃縣令,意氣風發,名聲益隆,結交則更為廣泛。
此時劉邦閑交雜野,曾到外黃與張耳交往學藝,感其熱情收納,逗留達數月之久,相恰甚歡。後魏被秦滅,張耳失官,仍居外黃,得遇同鄉陳餘,脾性相投,遂成至交。陳餘當時亦喜遠遊交友,曾多赴趙地遊曆,在今深澤縣北叫作苦陘地方,遇一富家女成婚,遂攜妻返鄉,得與張耳相見。總是誌趣相投,雖張耳年長陳餘少,陳餘視張耳如師似父,恭敬有加,約成刎頸之交,廣有賢聲,名自傳播。後秦朝官府得知其二人多才,恐其圖謀複魏,為防後患,即懸賞重金,通緝追捕,務欲剪除。當時二人不明何因,情急奔逃避難,不得已改名換姓,躲藏在陳縣境內,如今的河南省淮陽縣,充當裏正監門,也就是在鄉吏手下辦事,勉強憂心度日。
張耳獲知秦官府滅意昭然,時常誡勉陳餘,需心謹慎,萬勿敗露真情。一次陳餘與上司慪氣,被鄉吏苔杖痛責,陳餘氣盛不服,張耳用腳暗自碰觸,示意當忍受。受苔過後,待吏離去,張耳拉其至背人處,低語告知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陳餘始自悔悟。後由張耳出計,誘慫鄉吏當訪查罪犯張耳陳餘,以邀重賞。其喜見功,自是派人四處查訪,卻不知真犯即藏身邊,更不懷疑張陳倆外鄉人。此事明張耳深諳韜光養晦之道,甚明燈下黑的策謀,以此瞞過海之計,安然度過危難時光,足見其智有過人之處。
後遇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事,掀開反秦風暴,兵達陳縣為都時,張耳陳餘借機而動,即拜會陳勝入夥。陳勝亦久聞二人大名,知為賢達誌士,欣然接納,使之成為早於劉邦項羽等眾,反暴秦起事的先驅人物。當陳勝問及滅秦征伐策略時,張耳陳餘主張要緩稱王,當據各地豪傑壯士,均對秦前故國有懷戀之情,先自號召原六國健兒複國擊秦,以此順應舉兵反秦大勢。然後揮軍共舉,殺向秦都鹹陽,待時機成熟時,再圖王霸之業,當為妙策。理由是這可使秦軍顧此失彼,不至孤軍對敵,可防缺援寡助之憂。還易避初率兵伍,威望基礎不牢之虞,貿然稱王,怕雄豪眾心難服,自專不肯聽調等情弊,此為長久之策。此論雖難有多高明,但也頗具見識,當屬智者謀劃策略。
但陳勝卻不以為然,因此時正值全國大亂,各地義軍蜂擁而起,四方雲集,兵強馬壯,雄心勃勃,正備揮軍西征之時。大多數部下都勸其稱王定位,也正符合本人心願,自不聽張耳陳餘之言,即立國號張楚,稱王立威,倒也轟烈,隻將張陳二人用為參謀幕僚,未予實權要職。二人雖不滿意,無奈暫且屈就,以待時機。不久出兵與秦軍相抗,呈現對峙之象,急需後援支撐,張陳二人便借機建議,由其帶一支兵到趙地攻掠城池,再聚兵一道攻秦,必然奏功,陳勝稱善。但卻派屬將武臣率兵三千,命張陳二人任校尉輔助。張耳陳餘觀陳勝出身草莽,才智不足以成大事,且脾性有缺,雖有首發反秦之舉,但不具經略之能,可暫時稱雄,但前程堪憂。既然不被重用,何如離去自闖一片地,於是欣然受命從征,向北攻向趙地。
當所率軍伍到達趙地,也就是現在河北省中南部,即行征掠,便攻占十餘座城池。後設謀招降,竟拿下城池三十多座。且地廣人稠,出產豐饒,儼然可建成獨霸一方之功業。於是張耳服武臣自立趙王,張耳被任為右國相,陳餘為大將軍,均得到重權高位,強似從前受製於人。當報陳勝王準封時,其大怒,欲征討,並要斬殺其眾親屬。後聽他人奉勸,攻秦正酣,不可樹新敵,消己力,其無奈隻好準封,並封張耳子張敖為成都君,遣出使人,前往趙國道賀,急催率軍西援擊秦戰事。但趙國君將相顧北征西擴,並未完全遵照陳勝指令。後因軍內叛情,趙王武臣被反將所殺,張耳陳餘因趙地耳目眾多,提早得知躲避免禍。後又重整軍自立,擁趙國後裔趙歇為新王,張耳任丞相,陳餘為大將軍,暫定都襄城,也就是現在邢台市地域。二人從此脫開外轄,大權在握,稱雄一方,壯誌得酬。
時光不過數月,張耳通過自身努力,完成了從縣令校尉,到國相的華麗轉身,其能可知,其智可表。就當張耳陳餘躊躇滿誌,抓緊整飭地方,擴軍備戰之時。正如張耳所料,陳勝吳廣均因戰敗受挫,先後被身邊屬將親隨所殺害,也由其脾性缺陷,欠恤下屬,統軍失措,部眾離心而遭禍,可見張耳深解陳勝吳廣,料斷其才智不足,性格有缺,獨斷專行,難凝眾心,後必遭損敗無疑,自有先見之明。
三楚項羽封張耳為恒山王
當反秦風暴席卷各地,戰情亂勢瞬息萬變之際,張耳陳餘卻迎來了生死考驗,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戰”。在陳勝吳廣死後,其軍無帥分崩,各自為戰,對秦軍已構不成威脅,使得秦將章邯,將兵鋒轉向新立的趙國。當時趙國初定,軍力不足,難於抵擋秦兵勁旅,即轉退到巨鹿城困守。張耳保著趙王歇率軍守城,陳餘則召集北地中山之兵,外加張耳子張敖,率代郡兵萬餘前來助戰,均屯於巨鹿城北麵。此時秦軍二十萬日夜攻打,巨鹿城岌岌可危,張耳隻好派人到各處求救,當時有楚軍齊軍燕軍等前來救趙,各自屯兵城外遠處聲援,因秦兵氣勢正銳,均莫敢上前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