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都醫館(1 / 3)

隋朝末年,下大亂。眾多軍閥應時而起。所謂下,話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隋朝的短暫統一,令下百姓又陷入困境。不單是連連的戰亂,江湖之中也是一盤散沙,幫派分裂眾多,除江湖中的正統教派,大多也都是趁機刮搶民糧,民財的匪幫。

在這些年裏,文允之自攜一家老搬至江都,行醫數年,憑借救人醫治,在這亂世中過得也還算太平。

最近江都又多了一些乞丐,文允之看著這些乞丐,忍不住從荷包摸住幾枚銅錢又猶豫著。想到自己一家老日子雖然過得太平,但是也隻能算是勉強,這樣給他們銅板怕是又少了幾口米糧,自己不要緊。家裏還有老父親和兒子需要自己養活,能節約一點就節約一點。

乞丐是一個老婦人帶著一個女孩兒。臉上看著有些汙髒,老婦人已是有氣無力的疲倦麵容,女孩兒從汙髒的臉上生得一對明亮的眼睛。此刻正直直地盯著文允之,看著這個三十七八,一臉慈容的男子。旁邊老婦人看女孩兒一陣癡呆,便用手肘微微觸了女孩兩下哀求到

“大爺,行行好吧,好心得好報。”

女孩也不傻,被老婦人觸這兩下,一下反應過來,也哀求到

“大爺,行行好吧,好心得好報。”

文允之,看到此情此景。往事湧上心頭,五年前,文允之本是帶著老父親和妻子還有一兒一女遷來江都。在途中,被七須山的山賊搶劫。同文允之一家遷來的同鄉人,和妻子,女兒在那次混亂中都走散了。好巧不巧,兒子文行雲,在那時突發頑疾,隨身攜帶的藥箱也跟著妻子和女兒不知所蹤。被逼無奈,也隻能先帶著老父親和兒子盡快趕到江都尋找藥鋪醫治。

這一別,當文允之回去往七須山山道時,隻見一行公差押著那搶劫被山賊殺害的百姓屍體準備填埋認領。不幸的是,他始終在那血腥人堆裏看到了妻子的屍體。淚水不住地從臉頰滑落,公差看到此情此景也紅了眼眶,怪隻怪下時勢崩潰,此時官兵也不顧賊寇,大多也是一心的被權力者操縱著如何爭奪下。才常常釀成這樣的慘劇。翻過幾架堆滿屍體的板車,雖是找到了妻子的屍首,但不見女兒文在靈的屍首。一番詢問後,幾位公差也未曾見過。公差告訴文允之,除去這些屍體,其餘的人都有幸逃脫了。這七須山山賊生性暴戾,喜愛的是錢財和傷害人命,倒也不會奸**女,想是女兒已是逃脫。此時文允之,也不知是喜是愁。喜是女兒已是逃脫,愁是這下亂世,人海茫茫又不知女兒逃往何方,這可如何找尋。

文允之找遍七須山方圓幾十裏人家也未曾找到,無奈隻好回到江都,但是這些年裏都一直托人尋找,但始終沒有一點音訊。

想到這兒,看著眼前這個八九歲的女孩兒,和那時走失的女兒差不多大,不過此時女兒應該是要比這女孩兒大五歲。也不知變成何般模樣。

文允之從荷包裏掏出幾個銅錢,放入了女孩的破碗中。哀歎轉身離去心想:隻恨自己在這亂世當中自身難保,不能幫到這個可憐的女孩兒,不過幾枚銅錢。

炎熱的夏日,女孩兒和老婦人,透過波動的熱氣看著這個男子遠去的背影。

文允之家在江都城南邊的一個狹的院子,院子進門的頭上一牌匾,名為濟世堂。文允之五年前來到江都,憑借醫術的出眾,在這城南也還算有名氣。橫匾濟世堂也不算浮誇。

夜幕降臨,一個一身白衣麵戴麵具的身影,推開濟世堂的門。看著點著燈火方向而去,那是文允之的藥房,此時文允之正在清點藥草,看著從院門而來的這個奇怪男子。不由心中一緊,退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