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一十八章 戰(1 / 2)

哲宗趙煦斜倚在龍榻上,手中攤開的是西門慶通過王貴的渠道遞來的奏報,此時的趙煦,眉頭微蹙的像是在猶豫思考著什麼。

事實上,他已經將手中這份奏報的內容反反複複閱覽了四五遍了,可他依舊拿不定主意。

他曾聽王貴說過,西門慶曾說過的一句話,人跪了久了,是不容易站起來的。

自檀淵之盟簽訂那一刻起,大宋年年向遼人繳納歲幣,如今已經近百年,也伴隨了大宋幾代帝王的傳承,從最開始的屈辱,都後來的麻木,然後又不知從何時起,似乎這一切都變得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了,它就像百姓商賈向朝廷征繳稅賦,像朝廷給官員和軍隊發放俸祿和餉銀一樣。

屈辱麼?說實話,還真不覺的屈辱,不僅他不覺得,滿朝文武也沒幾個人覺得屈辱,因為這是老祖宗立下的規矩,這是老祖宗簽訂的契約,不容置疑,更不容篡改,必須嚴格遵守和執行,而一年到頭隻為吃飽穿暖的天下百姓,更沒人關心這些事情了。

甚至,後來以同樣的方式給西夏繳納歲幣,也不覺得屈辱了,若不是西門慶打的西夏落花流水,強逼著西夏梁氏立了文書,恐怕不僅沒有它們繳納的數萬戰馬,大宋反而會再次給他們戰事補償吧。

至於太宗皇帝留下的奪回燕雲十六州這樣的遺訓,經過幾代王位的傳承,也變成了一個時長掛在嘴邊,出現在夢中的夢想吧~

夢想,不就是本在夢中才能有所想法的東西麼?夢想大概不是用來完成的,就隻是給迷途的人有一個努力的方向吧~

事實上幾代皇帝都是奔著這個方向努力著,從來沒有過懈怠。

然而,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如今縱觀周邊大小數國,依舊是遼人實力最為雄厚和強大,其百年太平,冰封所向,竟無一國能擋,對此,燕雲十六州可謂功不可沒。

至於如今看似對大宋攻勢已經消停的西夏,似乎從它立國以來,它的宿命就是阻礙和掣肘大宋的休養生息,韜光養晦。有他在,大宋永遠別想擁有靠實力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如今,西門慶出現了,西夏就被擺平了,歲幣也不用繳納了,沒有了與西夏之間的戰事,那大宋就有了超越遼國,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以大宋的廣袤遼闊的疆土,豐盛的資源,強大的文化底蘊,超越遼國也不過是短短數年,至多十數年而已吧。

可是,這一點,遼人自然也能看透,如今,這不是已經憋著壞,開始盤算著南下找茬了麼?

哲宗揉了揉肉隱隱作痛的額頭,眉頭簇的更緊了,目光恰恰落在書信中的一句白話上:“官家,難道檀淵之盟到期您打算再續上一百年麼?”

是啊,難道自己真的再續約百年?西門慶這是在問自己,還有退路麼?

若是曆史重演,再續約一百年,遼人會同意麼?隻要是人,就永遠無法滿足貪婪的欲望的啊,天知道遼人會不會變本加厲呢?再次割讓一個“燕雲十六州”?或是三十二州?然後呢?把江北之地都割讓出去?大宋朝廷和黎民百姓全都退到江南?

那若有朝一日,自己的子孫效仿前人,一退再退,退到了南疆大海之濱,還有退路麼?屆時,趙家江山焉在?那自己豈不成了千古罪人?更無顏去見趙家的列祖列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