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三年,九月初的一個中午。
繁陽亭外來了一個騎馬的青年,年約二十,穿著袴、褶,頭上沒有帶冠,隻裹了幘巾,腰間懸掛了一柄環首刀。“袴褶”是外來貨,來自遊牧民族,形似後世的上衣和褲子。
他名叫荀貞,是新任的繁陽亭長。
雖已入秋季,但所謂“秋老虎”,氣還是很熱,荀貞又在日頭下趕了半的路,額頭、臉上都是汗涔涔的。在亭舍前,他勒住了坐騎,拽著袖子擦拭了下汗水,轉目四顧。
和帝國境內絕大多數的亭舍一樣,繁陽亭也是地處要道。
在亭舍樓前,是一條筆直寬闊的官道,也正是他來時走的路。
官道兩側則是大片的麥田。
今年的年景不錯,入秋之後,雨水較足,地裏的冬麥鬱鬱蔥蔥,風一吹,青色的麥苗起伏不定,一股清香混著熱氣撲鼻襲來。遠遠地可以看到有三三兩兩的田奴、徒附穿著犢鼻褲,光著膀子在其間勞作。
才過日中不久,路上車馬來往、行人頗多。
有單衣布履的儒生,有衣服文采的商人,也有穿著黑衣或白衣的黔首。因為世道不寧、道路不靖,行人多隨身佩戴短刀、長劍。
荀貞偏轉馬頭,給一輛對麵行來的牛車讓開道路。
車內坐著一位高冠博帶的老年儒生,衣袍整齊,文靜安詳地坐著,旁邊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兩邊交錯時,孩子好奇地看了看荀貞。
孩兒膚色潔潤,如粉雕玉琢,大人似的挺著腰杆,跪坐車篷下,甚是可愛。
荀貞友善地還他了一個笑臉。拉車的牛身上以及車輪、車身上都滿是塵土,風塵仆仆的樣子,看來走的路不近,這老者大約是從外地來,帶著孫兒往城中訪友去的。
順著官道直走,數十裏外就是潁陰縣城了。
潁陰(今許昌)地處腹地,隸屬潁川郡,人文薈萃,城中最著名的有兩大姓,一個劉氏,一個荀氏。劉氏乃前漢“濟北貞王”之後,荀氏則是戰國時儒學大師荀況的後裔。
荀貞即出身荀氏。
在多年前的一場大疫中,他的父母相繼亡故,隻剩下了他一人,承祖上餘蔭,家中有宅院一區,良田數百畝,與族人相比,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算是中人之家。
……
牛車“吱呀吱呀”地遠去,荀貞的心神很快轉到了眼下。
他從馬上跳下來,整頓了下裝束,來到亭舍前。
“亭者,停也”。
地方上的“亭”,不但是最基層的治安單位,並且有接待過往官吏、給遠行百姓提供住宿的責任,所以“亭舍”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