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征 bing(1 / 2)

對於農村人來說,尤其是偏遠的山旮旯裏麵的農民來說,計劃生育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很大,在世代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村民們看來,哪一家子女多,意味著這一家人在村裏麵有地位,代表著在村裏麵不被人欺負。

但這就陷入了一個循環,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小水田村地處於貴州大山深處的一個貧困村中,村裏人世代為農,一般很少會走出過大山的。

王興華就是生在了這樣一個山村中。

王興華的爺爺奶奶去世的比較早,別人家兄弟姐妹四五個,而王興華的父親王富是家中的獨子,從小在村裏麵受到欺辱。

或許是從小就體會到了世態炎涼與孤單無助,所以王富哪怕是縮衣節食,也要多生幾胎,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個伴,以後兄弟姐妹之間有個幫襯。

王興華排行第五,是家中的老幺,上麵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

九年義務教育在全國普及的,也包括了這個偏遠山村,但是能夠真正享受這種待遇的孩子並不多。

不是因為孩子們不想去上學,而是家長不同意他們繼續念書。

在農村,多一個孩子意味著多一張嘴,多一個吃飯的,但是也意味著多一個勞動力。

小水田村的孩子大部分隻是上了個小學,能夠看懂字就差不多了,而要是繼續念初中的話,那就得去十裏外的鎮子上,雖說不需要繳納學費,但是住宿費、生活費每年的開銷還是不小的。

可能有人說九年義務教育是必須要念完的,這是公民的義務,但是在一些窮鄉僻壤,溫飽都成了問題,讀書更成了天方夜譚。

很多家的孩子十多歲就開始不念書了,要麼在家幫忙務農,要麼跟著家裏的親戚,去外麵打工去了。而王富家的五個孩子,除了大姐小學畢業留在家中照看弟弟妹妹外,其餘的全部都去鎮子上了初中。

按照王富的原話說:隻要孩子想上學,那就讓他上到沒有學上為止,哪怕老子累死,也要供出來。

王興華的二姐中專畢業去了外麵打工,三姐考上了大學,現在還在念著書,四哥則是初中畢業後投奔二姐去了。

……

“小五啊,你中專畢業,有什麼打算嗎?”王富幹完了一天的農活,坐在門檻上‘吧嗒吧嗒’抽著旱煙,看到兒子王興華從城裏回來,開口問道。

農村裏的孩子沒有什麼早托或者幼兒園,上學一般都比較晚。

王興華今年十八歲,長的不算高,一米七左右,皮膚黝黑,很是壯實,看上去有著農村人特有的憨厚與樸實,初中畢業後去城裏上的職高,今年剛好畢業。

“爸,學校讓我在家等通知,會分配的。”王興華沒有想太多,像他們中專畢業,學校都會跟廠裏簽訂合同,到時候直接拖著大包小包過去了就行。

“嗯嗯,畢竟是出去了,總比我們一輩子呆在這山裏麵強。”王富欣慰道。

“對了,今天鎮子上武裝部來人,現在正在村長家,好像說在我們村征兵,我路過的時候聽說的。”王富隨口提了一句。

往年,小水田村都是被遺忘的,也從來沒有武裝部的人來這裏征過兵,主要是村子裏的年輕人要麼外出打工,根本聯係不上,留下來的都是老幼婦孺。

但是今年不知怎麼回事突然過來了。

“噢,有人去嗎?”王興華走了十裏的山路,衣服都被汗水浸濕了,從水井裏提了桶水,舀了一勺‘咕嚕咕嚕’喝了一大口,才對著父親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