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四十七 以血還血(2 / 2)

在鮮卑部落的首領檀石槐的帶領下,北拒丁零,東擊夫餘,西攻烏孫,很快就占據了匈奴的故土,再次君臨大草原,代替匈奴威脅著漢朝的邊境。

因為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製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

再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原本的匈奴一蹶不振,大部分人都改頭換麵,成了鮮卑人。

很多時候,其實一個民族融入到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雖然過程有些血腥,但就是那麼的現實。

傳統概念中,一般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的說法。

給常人的印象中,仿佛漢族是被遊牧民族包圍著的,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麵,即華夏民族與遊牧民族,呈現團塊狀的混合相處的情勢。

春秋以來直至東漢,中原社會一直處於一個華夷雜處的局麵,這一局麵是在春秋開始。

從齊桓公開始,中原王朝對於遊牧民族進行了強力打擊,這其中有反侵略的一麵,也有侵略的一麵。

齊桓公抵抗戎狄保衛了華夏文明;秦穆公吞並了大量的西北戎族,建立了自己的霸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吞並了北部眾多遊牧民族的地盤。

隨著中原王朝的戰爭規模一步步的擴大,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在不斷被壓縮。

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平定西南夷,是這一進程的延續。

在這場戰爭中,遊牧民族的命運隻有被同化或被驅逐,這改變了傳統的民族格局,也形成了新的曆史形勢。

漢武帝時期,漠北之戰,徹底控製了河西走廊,並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稱“河西四郡”,匈奴更是從此“漠南無王庭”。

所以,相比起如今的鮮卑烏桓,匈奴還真不算在大漢勁敵的範疇當中,都不怎麼把他們當回事。

隻是眾人都忘記了,再強大的王朝也有衰落的時候,如把地中海圈起來當內陸湖的偉大的羅馬帝國;又如稱霸地球三百年之久的日不落帝國……

數百年的時間,昔日威霸四海的大漢王朝也慢慢走向了沒落,而匈奴人又一次經過數十年的修養生意,已經從一條弱小的吉娃娃成長為一條凶猛的狼狗了。

當漢朝足夠強大時,腳下的匈奴人表現出無比的恭敬,可一旦這個主人生病倒下時,匈奴人毫不猶豫的掙脫了鐵鏈的第一個衝上來咬了一口,事實證明,會搖尾巴的狼也依然是狼,而狼永遠是吃人的!

現在,也算是側麵應證了這個道理。

隻是你們,找錯了對象!

我呂奉先,可不是那些任人宰割的肥羊,我是嘯聚山林的猛虎!

呂布的眼眸中閃爍著猩紅的光芒,殺意大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