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現在,他的首要任務,還是盡快與呂布大軍彙合。
並州的境域內,可也不太太平!
雖然不論是主觀因素更強的《三國演義》,還是描述更加客觀的《三國誌》,都很少會提及這樣一個地方,這個同樣曾屬於天下九州,如今的大漢十三洲之一的並州。
要知道,最早在大禹治水時,曾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其中之一就是並州。
並州即古時山西之地,冶所晉陽乃是今日繁榮發達的太原城的前身。
而在三國的曆史記載中,或許對此地記載不多,但其實並州之地對整個大漢,其實是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並州之地在當時算是邊境苦寒之地,人口並不多,遠遠比不上繁華的中原之地,故而士大夫和世家門閥都看不上這個地方。
在知識壟斷,書籍昂貴的三國時期,沒有士人階層的青睞的結果就是導致並州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即便是當地的大地主也大多隻是識字的程度,更遑論當地的百姓了。
但並州人,同樣是有著中原人所不具備的一點,那就是民風彪悍。
這裏的每個人都十分崇尚勇武,正是有著這些血氣十足的大漢邊境子民,才能以不足百萬的人口將人口多達五百萬,控弦之士高達一百萬的鮮卑、匈奴等胡人侵略者牢牢地擋在邊境線上。
可以說,正是幽州、並州等邊境苦寒地方的百姓和將士用生命和熱血一次次反抗著胡人的入侵,才有了三國群英逐鹿天下的舞台,才有了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漢武帝元封中年置並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東漢時,並州始治晉陽(今太原市晉源區,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隻是如今的並州,大部分區域已經被匈奴、烏桓侵蝕。
早在東漢光武帝的建武年間(25年-54年),南匈奴單於就入主並州西河郡北部的美稷縣。
而在建武二十五年(49年),塞外的烏桓來投靠,被光武帝安排在塞內的幽州和並州,其中並州就有雁門、太原、朔方3郡。
到了桓靈年間,頗有戰功的涼州三明之一段熲,上書提及邊境地域,都已經被胡人所侵蝕。
其中並州的雲中郡和五原郡,甚至已逐漸陷入匈奴等外族之手,危害甚大,需要開始警惕,可惜,在皇帝無作為的情況下,一直未有什麼改善。
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裏,匈奴、種羌,並擅其地,已然淪為漢疽伏疾,留滯脅下。
而眼下的並州,更是麵臨嚴峻的外敵入侵,同時內部形勢也是錯綜複雜,新舊兩股勢力正為了爭奪並州大權,而鬥得不可開交。
那些昔日被驅逐得狼狽不堪,如今聞風而動的匈奴人,如同敗犬尋覓到了血肉,刺激得再度殺回。
趁縫插針的他們,抓住了並州大軍混亂的時機,悍然出擊,席卷整個並州九郡。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0615/482630906.html
biqiuge8.co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