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談到這兒,關於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主要衝突,高郅的心裏,已經跟明鏡似的。
在他看來,公孫瓚和劉虞兩個人,無非就是在對待胡人的抉擇問題上,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
白馬將軍公孫瓚,雖然在將星璀璨的三國時代,如曇花一現。
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代表著一個相當血性的北方問題的解決思路,即為用武力鎮壓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和叛亂。
相對的,他的上司幽州牧劉虞,則是傾向於用懷柔政策來處理這些外族。
一個人想要通過武力,對外族進行打擊;一個人想要通過感化,求和共存。
也就是後世所謂的主戰派與主和派。
自然,矛盾衝突,便是不可避免的。
非常明顯,思想理念上的分歧,無疑是最難以調協的。
曆史上也正是因為如此,劉虞才和公孫瓚不和,最終矛盾激化以致兵戎相見。
因為當兩者之間,出現紛爭的時候,通常都是源於對自己所認可的理念的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則往往意味著自負的誕生。
而自負者,便不會希望別人否定自己的觀點,甚至去推崇相反的理念。
現在,高郅在劉虞麵前誇獎公孫瓚的處事方法。
無疑,便是從另一個方麵,變相在說他劉虞所一直貫徹采取的辦法,是錯誤的。
如此一來,他自然心情不爽,自然不會給高郅再流露出什麼好臉色來。
雖然,在高郅的心裏的確是認為劉虞的觀點不對...
不過,人在屋簷下,他也不好去直言斥責。
而且,他也沒那個膽,畢竟,這裏,可沒有什麼後世的言論自由那一套說法。
對一州之州牧指責...怕不是不想活了。
更何況...
有敬酒不吃,何必上趕著去吃罰酒呢?
“治正推平,功在千秋!”於是,在沉吟了片刻,高郅憋出了八個字。
當然,這八個字,倒不是高郅自己編織出來,用來隨口應付劉虞的。
這些評價,劉虞當仁不讓,都是真真切切的,曆史上對其的真實寫話。
關於治理州郡這一方麵,劉虞的能力,倒當真是不庸置疑的,甚至可以稱得上,算是東漢末年有數的能臣了!
要知道,在曆史上,劉虞在鎮守幽州時,便是以為政寬仁,善於安撫百姓著名,並深得幽州人心。
他為官清廉,雖貴為上公,然而卻天性節約,除開官方的開銷外,在家都經常是敝衣繩履,食無兼肉。
這一點,與當時東漢官僚窮奢極欲的腐朽作風截然不同,因此對幽州風氣的改變起了很大作用。
“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
在當時,劉虞的所作所為,具有很罕見的人格魅力,深受百姓、士人愛戴。
以至於後來,袁紹戰公孫瓚的時候,總有大批的胡人部落前來幫忙,也是因為打著給劉虞複仇的旗號。
可以說,公孫瓚的敗亡,有相當一部分,是源自於內部的,對劉虞的殺害...
“你果真如此認為的?”劉虞麵色緩和下來。
好話人人愛聽,被高郅一誇,劉虞原本微變的神色,也重新恢複微笑。
“果真。”高郅笑著點了點頭。
“雖然目前還看不到成效,但是如果能夠真的將那些外族融並於漢,在下敢肯定,那絕對是一個功蓋千秋,惠普後人的工程。”高郅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