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自我感覺孤獨嗎?”坐在我對麵的心理醫生開口道。

孤獨嗎?明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我卻陷入了沉思。

自己孤獨嗎?不知道啊。

“你看起來有些遲疑,那我換個方式提問,你的朋友多嗎?平日裏的社交活動多嗎?”心理醫生再次提問道。

“還行,朋友雖然不多,但總是有那麼幾個,社交活動雖然少,但也會時不時一起出去玩。”我思索了一下,回答道。

“那你剛才為什麼遲疑?”心理醫生詢問道。

“嗯,雖然我有朋友,有時也會與他們一同出去玩。但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們雖然走在一起,但彼此之間的距離卻很遠很遠。”

“甚至於,有時候,我會感覺很累。”

“很累?”

“沒錯,很累。與朋友……不對,應該與任何人交流都感到很累,不想任何話。”

“這樣你會感到孤獨嗎?”

“孤獨嘛,要孤獨,也可以是孤獨。但這種孤獨,我並不討厭。相反,我很喜歡這種沒有任何人打擾,身心放空的感覺。”

心理醫生低下頭在身前的白色冊子上寫著什麼。

“那你對於朋友和社交活動的想法是怎樣的?”

“嗯……對於朋友,談不上喜歡,但有時候會覺得,我能有幾個真正的朋友還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而對於社交活動的話,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感到厭煩的。”

“絕大多數?那你在什麼情況下不會感到厭煩?”

“在極少數感到身心極度愉悅的情況下,我不會感到厭煩。”

“好,那我們繼續下一個問題。”心理醫生將身前的白色冊子翻過去一頁。

“你和父母的關係如何?”

“嗯,應該是算好吧。”

“你又遲疑了。”

“因為我也不確定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看。”

“時候與父母關係很好,初中時關係開始變差,直到高中關係越來越差。

冷戰,吵架,在外居住,輟學,都發生過。直到我上了大學,這種情況才稍稍開始好轉,關係慢慢變好。

但現在,我常年在外,很少回家,所以也不清楚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好是壞。”

“聽你的敘述,你與父母的關係似乎曾經有過從很好到很差的,再到更差的轉變,是吧?”

“嗯。”

“那我冒昧的問一下,你覺得,會造成這種轉變,到底是誰的責任?”

我笑了笑,道:“從一開始到現在,你的問題都很冒昧,所以不必這麼。”

“汗……”心理醫生露出苦笑,道:“抱歉啊,這個職業就是這樣,還請您多多包涵。”

“沒事,我也就是隨口一。你要是問我責任的話,我覺得,是一群人的責任吧。”

“一群人?”

“嗯,一個人不可能會無緣無故的發生巨大的轉變,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一個人的改變,往往與他朝夕相處的環境以及身邊的人有關係。

所以你問我覺得是誰的責任,以我主觀的回答的話,我覺得是一群人的責任。當然了,這其中肯定是作為主人公的我和父母的責任最大。

至於為什麼,我就不細了,不然又會耗費很多時間。畢竟這種事,是很難理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