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
張曉辰跟華瑾打聽起她們部落和華瑾所知道的部落的事,因為他最近收到的消息告訴他,在如今各個玄界避世不出的部落裏有很多強大的存在,而唐小雨說不定就在其中的部落生活,也首次討論了華夏之外的古神和他們頭頂的月亮。
聊了大半夜,他大概知道了部落是文化人類學理論中的社會組織類型。由有共同血統的氏族組成。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類型來說,文化進化論者都把部落看成是已發展到有等級的社會階段,最終成為原始國家(primitivestate)。部落的統一並不表現為領土完整而是基於擴大的親族關係。現代許多人類學者都用種族集團這個術語代替部落,種族集團通常指有共同的祖先、語言、文化和曆史傳統以及居住在同一個區域內的居民集團。
由於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於是產生了新的氏族。幾個新老氏族結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稱與領土,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經濟、共同的宗教與祭祀儀式。部落內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領稱為酋長,由各氏族推選產生,公共事務由各氏族首領組成的部落議事會討論決定。
早期古神(或稱舊神)在不同的故事中有不同的稱呼方式,諸如GreatOldOnes、AncientOnes等等,起因於當時還未將克蘇魯神話體係化,隨作者的喜好用詞而不同。
用語之混亂連帶導致中文資料也有混淆不清的情形,直到後來整理出一個係統後才統一都使用古神(ElderGods)來稱呼;在德雷斯的設定中古神對抗著舊日支配者與外神,曾在遠古時代與舊日支配者們作戰,並將它們幽禁、放逐;它們一般對人類抱持善意,並協助人類反對舊日支配者。
許多愛好者認為古神的存在引進了善惡二元對立的概念而與洛夫克拉夫特冷漠的宇宙恐怖觀相違背,因此拒絕承認它們的正當性;但也有一部分愛好者反駁說,古神的這種做法純粹是因為它們與舊日支配者敵對而已,並不牽涉道德因素,而它們對人類及人類世界本身也沒有任何興趣,會幫助人類也隻是正好與自己本身的利益相符合而已。
多數的古神正體不明,諾登斯(Nodens)為其中較為活躍的存在之一,而根據布萊恩?魯姆利(BrianLumley)的設定,克塔尼德(Kthanid)帶領著古神與以克蘇魯為主的舊日支配者們敵對。
巴斯特(Bast),貓之女神,形象為長著貓頭的女性。通常她有兩種形態:或是貓,或為長著貓頭的女性人形。在古埃及,她通常被描繪為左手持鑲有獅子腦袋的盾,右手持叉鈴(sistrum),左肩頭挎著一張小口袋的女神。巴斯特僅統治地球和其幻夢境內的貓與貓科動物,而自土星幻夢境中而來的貓則公開與地球的貓為敵。
巴斯特原為古埃及城市布巴斯提斯(Bubastis)的守護神。對於她的崇拜曾一度盛行於古羅馬主城之間,包括龐培。有一段時間,巴斯特與外神奈亞拉托提普並列,在埃及受到人們的信仰與膜拜,而目前隻有幻夢境中仍存在少量信徒。不過巴斯特可能對此現狀並不關心,因為在貓們的心中,她始終是它們的守護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