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二 聯邦年代記(1 / 2)

世界是你的,看似也是我的,但最終還是財閥的。

西元2851年----------聯邦政府總統選舉製度公布,其後聯邦製度也被決定。規則如下:

1.聯邦國家各項決議要通過內閣票擬決定後,再交由總統批準。

2.內閣與總統同時擁有提出決議的權力。

3.總統擁有駁回內閣票擬結果的權力。

4.內閣有投票彈劾總統的權力,但總統無權組閣或解散內閣。

5.內閣由七名成員組成,其職稱為中樞卿,中樞卿由各財閥閥主擔任,除在職中樞卿外的其餘財閥閥主均為遞補中樞卿。

6.在職中樞卿離任或死亡則其財閥擁有遞補中樞卿席為並排在遞補隊列末尾。

7.在職中樞卿以內閣資曆與財閥對聯邦貢獻決定其席位。

8.首席中樞卿擁有四張票決權,次席擁有三張,三席擁有兩張票決權,其餘皆隻一張票決權。

9.各財閥出資建立聯邦中央銀校同時發行聯邦幣取代通用幣。聯邦央行行長由十三財閥輪流擔任,並由各財閥派出理事。

10.中樞卿每屆任期四年,最長連任不超過兩屆,期間財閥有權自動放棄連任,但可以重複入閣。

11.聯邦政府定都摩根財閥領內的紐約為京畿直屬區。

12.第一任首席中樞卿為鄭華卿。

13.......

元2854年---------------聯邦首席中樞卿鄭華卿去世,聯邦政府為表彰其功績稱其為國父。

西元2855年-------------內閣啟動鄰一次總統彈劾程序,其後一個月總統被趕下了台。全世界範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總統選舉。

西元2856年至2880年---------鑒於摩根內閣強行彈劾總統的先例。聯邦政客向財閥妥協,雙方進入權力平衡期。

西元2880年---------帖木爾財閥覆滅後,聯邦總統利用財閥之間相互失去信任時期,得到了聯邦央行行長任免權,一並收回了聯邦政府的財權。

西元2801年至2897年,聯邦政府自行發行國債,開始了一係列教育、醫療、養老改革,同時增加了公共設施建設。

因此產生的負債則通過稅收來平衡。這段時間是聯邦政府發展的黃金時期,一個國家的雛形已經完成。

但財閥們意識到了聯邦中央對其威脅,民權有取代財閥統治地位的征兆。

西元2897年---------聯邦政府為了深化改革,再次發行國債。但由於之前政客的好大喜功,造成建設步伐太快,欠下央行大筆債務。

由財閥組成的理事會突然向時任總統博拉德發難,催討債務。

博拉德無奈提出了稅改政策,民眾的稅收支出需再增加25%,該製度推行後瞬間成為聯邦政府和民眾溝通的夢魘。

民眾已經習慣了高福利的社會,卻無法接受這種對應的高稅收。

財閥們借此利用他們所掌握的媒體大肆抨擊政府。加大民眾與聯邦政府之間的裂痕。

西元2898年---------稅收改革在世界各地新聞媒體的批駁聲中強行啟動,隨後爆發了大規模遊行示威。

經濟學專家郎斯特.平托以五千年前華族思想家楊朱子“一毛不拔,而安下”的理論而提出:

即使普通民眾不交稅,也能使得政府機器運轉正常。

這個理論在當時得到了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持。

西元2899年---------財閥內閣邀請朗斯特為顧問,並製定了《楊朱法案》:即全麵免除普通民眾的稅務責任,改由內閣決定各財閥按照比例分配承擔聯邦政府開支。該法案提出後迅速被內閣通過。

但總統博拉德駁回了該提案。然後內閣重新提出《楊朱法案》,然後再次被博拉德駁回。

當第三次法案被駁回內閣提案後,內閣啟動憐劾總統提案並得以通過,博拉德成為聯邦曆史上第二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統。

後來他也因反對稅改,在大街上被憤怒的“民眾”群毆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