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聞閣下內臣們的異動引起了姬無恨驚覺,放下為手中卷抄所沉浸的思緒來到閣邊拂起珠簾,寰清宮前映麵秀麗貴雅的身影出現在眼眸。
那個身影讓姬無恨覺得似曾熟悉,又感到陌生和奇怪。“那華服素雅的姑娘是誰,看見她怎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姬無恨顧自一旁言語。一旁侍奉的婢女突然走近姬無恨,“那是燕國的沐蕊公主,如今陛下最寵愛的女兒。”
姬無恨先是一驚,轉過頭來卻看見一張熟悉的麵孔。“方姑娘,你怎麼會在這裏?那我離開王都前不是囑咐好言大夫嗎?”姬無恨問。婢女向姬無恨行禮,道:“請公子恕罪,屬下等跋山涉水前來是受魏王所托,秘密潛入宮來尋得公子逃離燕國虎穴以乘子大典。”
姬無恨臉色凝重,沉默了許久,道:“胡鬧,王弟乃一國之君怎能為我而犯下如此凶險?此去離開燕國王都,就算是毀了我與燕王定下的誓約了。那時燕王遣兵擇將揮師南下威逼魏國,烽火之下百姓塗炭,流離失所。更何況國仇未報,家恨未消,就這樣回去,我身為魏國宗親皇室,又有何顏麵麵對先王祖蔭?”
姬無恨一番強抑激憤話語也深深紮痛方善泠的心。她深深明白魏國與燕國之間的榮辱紛爭裏,藏著魏國君臣血仇深辱不是一句兩句能撇清。刀光劍影之下有萬千魏國將士帶著怨辱血灑沙場,埋骨黃沙;烽煙燎升之中有千萬黎民百姓帶著驚恐慌張流離失所,客死異鄉。
姬無恨神情漸漸從激動中恢複平靜,萬千複雜的思緒湧上心頭,不堪回首的那一幕幕又發生在眼前,那年燒向魏國的戰火讓姬無恨難以忘懷:
元靖十四年,燕國聯合大涼在魏國邊境挑起戰火,赫連辰淵勢如破竹的大軍直逼魏國王都。在大軍重重圍困的萬難時刻,眼看大片河山失色,魏國皇親貴胄命懸一線,沉湎在享樂之中的魏王才慌忙在夢境裏幡然醒悟。麵對都城洛陽外剛剛在刀光箭雨中經曆血戰的數以萬計大涼和北燕將士,魏國國君於萬般心驚膽顫中和隨軍親征的燕王逼迫中飲鴆自盡。
為了存留山河故土,給魏國播種雪恥的希望,那一年,魏國方才加冠的二皇子姬無恨,伏恨戴喪向燕王奉上父皇的首級,表明魏國歸降的誠意。另一邊,姬無恨以生來巧齒用利弊來遊燕王以示西涼的野心和存留魏國的必要
若不是為了能夠讓魏國在危機裏殘喘圖強,以至於曆經七載春秋的今,這些幽居在風聞閣的年歲裏姬無恨每每想到當年心裏五味陳雜。
當年,當年,若不是魏王沉溺在聲樂歌舞裏置社稷江山不顧,朝政奸佞不除,百姓苦於徭賦,或許就沒有當年了。可是,可是,再多的可是又能如何,也無法改變那個人成為魏國的君主。想到這裏,姬無恨不免惜惋感慨,悲從心來。
姬無恨愁眉掃過雪顏同賈層眾人即將拐沒朱牆的殘存背影,環顧被燕國內臣、婢女監視的牢籠,一把頂在腦袋上的利劍隨時會從燕王手中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