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誦回了城南別院,就在思索開慶年要做的事情。
眼下來,皇城司對趙誦來十分重要,趙武的態度就更加重要了,有了皇城司的配合,才能將手觸及到大內之中,這樣皇帝趙昀的一切就全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了。
趙誦當初不讚成直接幫助趙竑奪皇位,也是擔心在宋代上演一場“靖難之役”,畢竟內戰對國內破壞力太大了。
再者還有外敵入侵,大敵在外,大宋內部穩定團結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當時他也不清楚趙竑的勢力究竟有多大,後來他才知道趙竑麾下有六百七十二家商號遍布各地以及海外,在財力方麵倒是首屈一指,可惜的是兵馬這一塊還是太薄弱了,趙竑手底下能打戰的兵馬太少,而且也不是精銳。
所以趙誦才將一些資源、人馬、商號轉移到了流求去發展。
至於趙誦則留在臨安城,打算慢慢地從臨安城內外各方麵勢力下手。
第一步,先取皇城司,將勢力滲透進去,在皇帝趙昀身邊安插一枚棋子。
這一步走的是親近、拉攏趙武的路線,實際上如果直接娶銀黃為妻,拜趙武為嶽父。聯姻這條路無疑最好走的,可是趙誦喜歡的是蘇婉,並不是銀黃,最多隻是將銀黃當親妹妹對待。
所以皇城司這條路要多走幾步。
不過眼下看銀黃那邊的情況,或許還是有希望的。
至於三衙,如今的三衙已無權管轄全國軍隊,臨安城僅僅駐紮了兩支軍隊,還有一支侍衛馬軍司,在孝宗年間,移駐建康府。
三衙之中,隻有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兩支禁軍駐紮在臨安。
雖然三衙不複往日,但趙誦也知道這支軍隊還是有些戰鬥力的。
所以為了應對三衙,趙竑就親自去了流求,發展軍備力量。
除了三衙禁軍之外,還有廂軍。
不過如今的廂軍冗兵雜員,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廂軍內部,情況複雜,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吏都把手伸向了這裏。
除了廂軍以外,還有各將領的各自招收的兵力,如呂文德的呂家軍,此時正在西線抗蒙大軍鄭
除此外,還有堅守釣魚城的王堅,計劃收複成都的劉整,征戰兩淮的夏貴,駐守紹慶府(重慶彭水縣)的向士璧,以及其他諸將,如曹世雄、高達等。
眼下這些將領眼下都在與蒙古大軍征戰,全在邊境。如果臨安城內突然上演奪位之戰,皇帝趙昀能調集的就隻有臨安的禁軍和附近州縣的廂軍了。
但趙誦不想讓戰爭毀掉大宋的基礎,所以選擇緩緩圖之。
除了這些外,還有內部問題。
此時因為蒙古入侵,一致對外,所以朝堂之上,鬥爭才不那麼明顯。
但等到第二次宋蒙戰爭結束後呢,朝堂上的內鬥就開始了。
在另外一個時空,自丁大全罷相流放死於途中之後,朝中賈黨崛起,陷害左相吳潛,又毒害吳潛,朝中清流被排擠。
宋理宗死後,宋度宗上位,自此賈似道開啟了權相時代。
而軍中呂文德依附賈似道,排擠傾軋北人劉整,導致劉整降蒙,呂文德又陷害高達、曹世雄等將領,雖然呂家軍有一戰之力,但呂家軍中貪汙成風,呂文德死後,呂文德的家族除呂文信外集體投降蒙古。